論樂山地區“號子"類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論樂山地區“號子"類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圖/李旭東

中國藝術攝影學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社會音樂研究會會員、樂山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出版有《鏡鑒》《金色田園》《中國夢.鄉土情》《鹽馬古道》《跑龍套》《未了情》《井研農民畫特色與技法》等個人專著。

文/張藝凡

四川省樂山市文化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四川省音樂家協會會員,四川省婦女代表,樂山市嘉州文旅領軍人才。

文/戴麗霞

廣西藝術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廣西第一批“八桂青年學者”。

論樂山地區“號子"類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樂山地區位於四川南部。東鄰內江、自貢,東南接壤宜賓,西與雅安毗鄰,西南界連涼山,北接成都平原。全區面積一萬八千九百多平方公里,人口超過六百一十萬(包括部分彝、回、苗兄弟民族)。四周是山地,平原集中在中部,丘陵壩子相間,地形複雜多樣。

岷江由北入境,在樂山市與大渡河及其支流青衣江匯合,滾滾奔向長江。素以“海棠香國”著稱的歷史文化古城樂山市,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裡風景秀麗,古跡甚多。登上雲凌大佛隔江相望,可見以“雄、秀、奇、險”聞名中外的峨眉山遠影橫臥。在這個地區,流傳不少古老的神話和歷史故事,不少的詩詞佳作歌詠它,不少的名人碩士頌讚它。真可謂“天下山水之觀在蜀,蜀之勝日嘉州”。幾千年來,樂山地區人民飽經滄桑。從遠古到如今,歷代勞動人民在創造大量物質財富的同時,為我們創造了無數閃光的精神財富。

“號子”原生態民歌源於勞動,勞動又不斷豐富和發展了民歌。由於歷史變遷和文化影響,以及地理環境、生活條件、勞動方式、民情習俗、語言特徵等諸多因素相異,逐漸形成了民歌內容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反映感情的真誠性和樸實性,形式的完整性和單純性。絢麗多姿、風格各異的樂山地區民歌,就是這樣產生和發展的。

一、樂山地區“號子"原生態民歌的種類

樂山地區的民歌中,勞動號子佔的比重最大,品種多。其中最古老的,要數船工號子、石工號子和竹藤號子,數量多,曲牌豐富。此外,打夯號子、抬工號子、榨油號子、伐木號子、鹽工號子,挑糞號子等,也都各具特色。這些號子的歌唱形式,除個體勞動者外,基本上都是一領眾和。“眾和”多為齊唱;也有形成簡單二聲部或三聲部曲調的。這情況,船工號子有,打夯號子、伐木裝運號子也有。唱的內容多樣,唱天唱地,唱古唱今,有即興創作,有傳統和新編的唱設或唱本,也有無歌詞全是勞動吆喝之聲的。曲體基本上是上下句的單段體或多段體,也有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變化,或穿插要些襯詞、襯句的“變體”。

(一)船工號子

樂山地區有三條主要河流,即岷江、大渡河(俗稱“銅河”)和背衣江,三者全屬岷江水系,“號子”小異大同。一般說來,上水號子和上灘號子較緊湊、剛健,下水號子和平水號子則紓緩、悠揚。曲調的旋法,行腔的繁簡,各有差異。唱段均由領唱者擔任,行腔較自由,“眾和”則只是正拍上的“是左”之類襯詞或襯句,配合領唱,呼應一致,起到統一步調、振奮精神的作用。音階多為五聲羽調式。

在五聲基上,也有出現一些(個別)偏音的曲子,但多因唱腔聲調臨時變化而出現,無損“五方”的各種形態。直接移宮轉的手法套平,大二度、大小度居多;用於曲調中途,也常用於曲終。轉換自如,十分巧妙。

(二)邊河號子

除上述三江號子外,我區還有一種獨具一格的小河號子,就是“邊河號子”。邊河,即馬邊河,從涼山美姑入境,經馬邊由西而東,再經沐川北邊的黃丹銳,流向清溪而入岷江,系岷江支流。這是一條急流的小河,坡陡,灣多而“漕口”(即河面)窄,兩岸岩彎多、亂石多,行船不易,特別是上灘,比大江大河困難得多。

在舊社會,這裡的船工拉纖,經常都有傷我或喪命的危險,所以他們都說險,自己是“死了沒有埋的人”。但為了活命,他們總是咬緊牙關戰勝一切不幸,同拉一條纖,齊聲高呼“樓起樓起”、“斗起斗起”的號子,向着惡浪險灘頂強拼想。每當他們勝利度過險灘而進入平緩地帶時,又放慢腳步“齊聲騰踏牽鉛歌”:“江咧江咧”穩健而紓緩,十分悅耳。這就是邊河號子產生的特定情景。它沒有唱詞,全是喊叫型的號子)沒有複雜而完整的旋律,全是由“二聲”或“三聲”構成的極不穩定的腔調,有抒有激,扣人心弦。據黃丹鎮的老船工講,他們祖祖輩輩都是這樣唱的,說明邊河號子的歷史已久。由於過去這一帶十分閉塞,小河短航又與大河無多交往,所以至今遺留下來的“號子”,僅有幾個古老的曲牌,如《江咧》、《騰耳》、《高腳騰耳》、《矮腳騰耳》等。

這些音調簡單,但還保留着原始的二聲部、三聲部曲調。應該說明,所謂“黃丹號子”,實為“邊河號子”的一部分,與馬邊船工所唱純屬體,只因從一九五九年黃丹、馬邊開始分段航運之後,彼此唱腔略有演化,故有不同的稱謂。又,上述《騰耳》的“騰”字,在此應讀四聲(tèng)。

(三)石工號子

石工號子包括開石號子、吆石號子、拾石號子、鑽石號子等,在樂山地區大量存在,分佈較廣,常見於平壩和丘陵地帶,山區較少。各地唱腔有相似和相異之處,其中變化較大、曲牌較為豐富的,以井研、峨眉、樂山一帶,以及彭山、眉山、仁壽等縣較突出。調式以“羽”為多,“徵”調式在峨眉、樂山一帶有,其他地方較少。也有兩種以止調式交替或轉換的,如彭山的《小小陽春》(鑽石號子)較為明顯。唱詞的句式,一般以七字上下句或四句為段的多,也有“三三七”式的,也有多種句式組合而成的。內容有即興創作讀諧、逗趣的,有傳統唱段的,也有唱民間傳說或歷史故事的,如仁壽的抬工號子《好奇哉》。由於石工號子在我區分佈廣、影響大,所以它的音調常常滲透到其他歌種。

(四)打夯號子

修建房屋夯打地基時唱的,曲牌不多,旋律性強,節奏鮮明;曲體結構具有短小精煉的特點,一領眾和,氣氛熱烈。這種號子沒有固定的唱詞,都是即興創作,自由發揮,題材十分廣泛,或鼓舞幹勁,或敘事議論,或說古唱今,或幽默逗趣。

另一個特點是,沒有既定的領唱者,一呼百應,全是自由組合。有時接不上編詞,就全用“哎呀左咧”之類襯詞、襯句唱上去,靈活多樣。

(五)竹森號子

土法造紙,需先搗毛竹製漿。在這項勞動過程中所唱的各種小曲,曲或由這些小曲組成的聯唱體,統稱“竹麻號子”。著名的夾江特產國畫專用宣紙,歷史悠久(據說始於唐代),遠銷國內外。因此,由夾江造紙工人世世代代所創造,發展和積累而流傳下來的“竹藤號子”,就十分豐富多彩,獨具一格。

它的曲牌、腔調多樣,有濃郁的地方色彩,高昂清秀,婉轉質樸,分佈在該縣迎江、華頭、馬村一帶,各地唱腔大同小異。

(六)榨油號子

解放前小作坊榨油,都是個體勞動,所以“榨油號子”的喊唱形式,不同其他勞動號子,而是各幹各的、各唱各的。沒有成套的曲牌,也沒有完整的唱腔,有的只是配合個體勞動所需的幾聲喊叫;有時也唱上幾句簡單的腔調,或者是借用其他歌種音調伴隨勞動。榨油號子在我區,還是極其少有的歌種。

(七)伐木號子

在林場伐木、抬木和裝運木材,都有不同的號子,這裡統稱“伐木號子”。在大山林區伐木,須注意安金,所以在砍伐(鋸)大樹時,要喊號子,告訴周圍或山上的人“注意”,當大樹將要鋸倒時,還要高聲地呼叫一以“腔為主的簡單音調,示意大樹即將傾倒的方向、位置,以免事故。這種呼叫式的號子,多為高亢的拖腔,較自由,獨唱為主。

但是抬木和裝運則不然,它需要統一步調、協調動作,故曲調的節奏性、旋律性較強,均為一領眾和的板腔體,如峨邊林場的《拉油》、《長油》、《倒邊油》、《抬油》號子,金口河的《裝運號子》,都具有不同的色彩和風格。

(八)挑糞號子(又名“挑糞山歌")

這是峨眉張溝一帶山區的特有品種,在我區其他地方尚未發現過。張溝一帶,群山連綿,要挑糞上山澆莊稼,歷來都是集體行動。每年,只要清明節一過,大家就開始挑糞上山了,長長的行列,沿着高山小路閃閃而上,號子聲聲響徹山谷。這種曲調簡單,就二個上下句的單段,在行進間反復齊唱。沒有既定的唱詞,全是吆喝之聲;協調一致,高昂爽朗,充滿樂觀進取的活力。

上述各種,是我區比較突出的幾種勞動號子。此外,在過去還有肩輿號子(肩奧工人抬轎抬伐竿時唱的),板車號子搬運號子等,現已無法搜集。

論樂山地區“號子"類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二、樂山地區“號子"原生態民歌在當代文化背景下的保護與傳承

在當代文化背景下對樂山地區“號子”原生態民歌藝術的保護與傳承既是挑戰,又是機遇。

我認為保護並非是簡單地保護它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更重要的是保護原生態音樂的“根”與“魂”。我們保護和傳承各民族、民間的原生態民歌遺產,其目的不是讓人們再回到那種傳統意義上的生存環境,而是為了更好地保護部分瀕危的“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利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精神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的大潮中而得以發展。

如果我們只強調保護原生態自然環境和歷史人文環境是極不現實的,是違背自然客觀發展規律的,那樣會使社會文化歷史倒退,使原生態民歌藝術產生逆變。這種文化傾向的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要在保護與傳承原生態民歌藝術上反思和揚棄,在新時期多元化生態環境中找到適合民族、民間原生態民歌藝術的新的生長點。不能拒絕吸收任何外來的、時代的、新的音樂文化元素,也不能採取人為的封閉和阻隔方式,拒絕接受人類文化價值體系的共同準則。

固執排外、保持自我獨立的生存狀態,往往會導致區域文化、民族文化的逐漸衰落。假如我們看不到多元文化的衝擊和挑戰,也看不到彼此間交流融合與互補的機遇,事實上已形成了與異質文化的對立,必將阻礙原生態民歌的個性張揚和創新發展,也無益於人類文化多元化的共存,無益於人類文明的和諧和演進。

筆者認為在保護與傳承方面需注意以下幾點:

(一)我們在保護本地區原生態民歌的民族性、獨特性的同時還需注意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時代性。

我們知道世界任何一種音樂文化在歷史演變中都不是靜止不變的這個基本原理。開放必然要帶來音樂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融合、互補、借鑒、吸收。我們如果無視當今世界多元文化的大革局,不主動把握發展契機、調整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廣泛吸納人類的文明成果、在多元文化競爭中保留和而不同的民族藝術特質和風格特點、在交流、相容中獲得新的生機,在相對封閉、遲滯的原生態環境中所謂未受“污染”的“原汁原味”的原生態民歌必將陷入文化孤立主義困境。

(二)利用高新技術做好本地區原生態民歌的轉換

在現代文明社會裡,做好原生態民歌的轉換是具有相當難度的一項重要工作。原生態民歌要發展就必須融入到新時期的文化中。不僅要靠自身的凝練來保持豐富多彩的藝術特質,還要學習異質文化優秀的東西,從他者轉為我者,大量融入和補充現代科技元素,為我所用,強化自我。

同時,還要靠政府部門、傳媒及廣大音樂工作者支援、推廣。科技的發展對文化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各種不同的文化藝術的發展都離不開科學技術的運用。加強科技與文化的融合,豐富表現形式,拓展傳播方式,提升文化藝術科技含量是極為重要的。如:舞台的設計與創意、“聲、光、電”的使用及各種特殊效果的處理、伴奏音樂的錄製,都要靠現代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持。

誠然,現代技術的運用必然會導致某些原生態音樂元素的流失,但為原生態民歌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極為有效的媒介和技術平臺。同時,也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情趣。

論樂山地區“號子"類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三)讓原生態音樂與市場接軌走文化產業化道路

當代社會給民族文化藝術創造了一個極好的多維發展空間。借助世界旅遊文化的興起、國際間的往來,各國人民可以領略到異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統和現代人文氣息。各種藝術節、文化節、民歌節和旅遊文化村等都是向世人展示和傳播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優秀文化藝術的極好機會,讓我地區的傳統的原生態民歌藝術走向世界與世人共用。同時,也能帶動經濟和其他產業發展,讓文化生產力充分得到提升,並產生豐厚的經濟效益和巨大的社會效益。

(四)加強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學習

在全市各級、各類學校中結合學科建設和課程建設特點融入秀傳統文化等教學內容,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科學研究,搞好優秀傳統文化的普及活動,讓原生態民歌藝術之“魂”滋養全民族的人文精神。如可以將“號子”原生態民歌改編為課間操音樂,編排中小學課間操或舞蹈等。

參考文獻

[1]《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J],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年9月

[2]王傑《藝術與審美的當代形態》[M],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

[3]《樂山民歌集》,原四川省樂山地區文化局編制

論樂山地區“號子"類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論樂山地區“號子"類原生態民歌的保護與傳承

發佈者:張藝凡,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11/29/%e8%ab%96%e6%a8%82%e5%b1%b1%e5%9c%b0%e5%8d%80%e8%99%9f%e5%ad%90%ef%bc%82%e9%a1%9e%e5%8e%9f%e7%94%9f%e6%85%8b%e6%b0%91%e6%ad%8c%e7%9a%84%e4%bf%9d%e8%ad%b7%e8%88%87%e5%82%b3%e6%89%bf/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28日 下午5:31
下一篇 2023年11月29日 上午10:09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