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堂斜巷 Calçada da Igreja de S.Lázaro

口述歷史:

 

座落在澳門著名街道荷蘭園大馬路背後的望德堂區,是澳門中區一處恍如南歐小鎮的舊城區,因第一座華人教堂望德聖母堂巍然矗立而得名。因19世紀末華人教友多聚居附近,包括瘋堂新街、聖祿杞街、聖美基街、瘋堂斜巷、馬忌士街、瘋堂裡、瘋堂圍等街道一帶,而一度被稱為進教圍,不過今天統稱望德堂區。現抽取堂區內6條街道,介紹街道背後的故事,重構堂區的過去。

 

上一期介紹過了馬忌士街,今期我們繼續說說澳門本島中部的斜坡路——瘋堂斜巷。

 

瘋堂斜巷 Calçada da Igreja de S.Lázaro

 

瘋堂斜巷位於澳門半島中部的斜坡路,靠近望德聖母堂,即所謂的瘋堂。具體位置由和龍街即若翰亞美打街對面起,至鏡湖馬路與新勝街之交叉點附近止,且在靠近美珊枝街處有一段石級。其附近街區是純粹葡式風格的建築,甯馨安閒。

瘋堂斜巷 Calçada da Igreja de S.Lázaro

1、昔日瘋堂斜巷

街道建置

 

(一)地理位置的變化

 

瘋堂斜巷開闢于二十世紀初,1904年的《澳門憲報》刊登了一部份新命名的街道,其中便有瘋堂斜巷的記載:“A calçada perpendicular á Avenida Conselheiro Ferreira d’Almeida,que passa em frepte do adro da egreja de S.Lázaro,desde
a rua de Volong até entestar,d’um lado,com o extremo da rua de S.Miguel,e,do outro,com a rua do asilo.—Calçada da Igreja de S.lázaro”
1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一條垂直於肥利喇亞美打大馬路的街道,從瘋堂旁通過,起自和龍街,止於聖美基街與病人院街(今馬忌士街)的交叉處。——瘋堂斜巷”。由此可知,該街初建之時,街道的位置僅僅到聖美基街,長度不及現在。後直到1925年,該街才拓展到鏡湖馬路,與今位置相符。2如下圖《澳門風堂斜巷位置變化圖》所示。

 

瘋堂斜巷 Calçada da Igreja de S.Lázaro

圖2、瘋堂斜巷位置變化圖

 

(二)名字由來

 

其街名來自位於該巷上的望德堂。“瘋堂”是望德堂的俗稱。“瘋”是“麻瘋病”的“瘋”,不是“神經病”的“瘋子”的“瘋”。一五六九年,澳門天主教首任主教賈尼勞不忍當地麻風病人流離失所,建起一座麻風病院,這是亞洲歷史上第一所傳染病醫院,簡稱“瘋堂”。由於麻風病院是封閉管理的,為讓病人也有心靈寄託,後在病院旁建了一間小教堂,取名“望德堂”,供麻風病人做祈禱,當地人對麻風病患者避之不及,把望德堂叫做“發瘋寺”、“瘋堂廟”等,人們習慣性地稱這座小教堂為“瘋堂”,久而久之,“瘋堂”便特指該教堂了。望德堂前的斜坡路就有了“瘋堂斜巷”的稱呼。

 

瘋堂(望德聖母堂)

 

望德堂又稱聖拉匝祿堂,供奉“聖母希望之神”,華人則稱之為“望人寺”,後又稱為“發瘋寺”,是一座位於澳門瘋堂斜巷的天主教教堂。昔日該堂在澳城之外,地處偏僻。現今位於澳門半島中部望德堂區的瘋堂斜巷上,是澳門華人最早的一座教堂,在澳門天主教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一)創建年代

 

而該教堂具體創建於哪一年,學術界的說法不一,共有五種時間界定。(1)蒙塔納神父(P.e Montanha)稱:“葡萄牙人在澳門定居和望德聖母堂建立的時間就是1557年。”3;(2)文德權神父與王文達先生都認為該教堂創建於1569年間(明朝隆慶三年),是澳門天主教之首任主教賈尼勞所設立。4(3)林家駿神父和潘日明神父認為建于1568年。5(4)而傑瑟斯·馬里奧(Jesus
Mário)神父稱:“從1558年至1560年間,曾有數名耶穌會神父居住(澳門),商談籌建三座小教堂,即望德堂、老楞佐堂及聖安東尼奧堂。”
6(5)今湯開建先生根據葡人入住澳門的時間及澳門葡人居留者的宗教生活推測,這三座教堂應設立於1558年至1560年間。7結合上述學者論證的結果,借鑒岡薩雷斯神父于1570年西班牙手抄本的內容:葡人進入澳門不到十二年,就在那裡建起一個非常大的居留地,內有三座教堂。8而葡人入居澳門的時間為1557年,下推十二年,可想而知,瘋堂創建於1569年之前。

 

創建之初的教堂為木質結構的草棚,比較簡陋。直至至17世紀始改為磚石結構。而石質結構的瘋堂建於1637年。現在望德堂前有一個石十字架,架下石碑刻著“望德十字架,一六三七年立” 的拉丁文字,可作為此教堂歷史的佐證。

 

(二)瘋堂歷史變遷

 

昔日,瘋堂指代的建築不一樣的,最早是指聖拉匝祿麻瘋病院,後才指今天的望德聖母教堂。據《澳門記略》卷下《澳蕃篇》載:“稍東又有望人廟……東南城外有發瘋寺。”9又見(光緒)《香山縣誌》雲:“大廟在澳東南即望人寺……東南城外別為痳瘋寺。”10可知,“望人寺”及“痳瘋寺”是兩個不同的建築,後來才逐漸通稱一座建築。早期,望人寺指代今望德聖母堂,而痳瘋寺指當時的痳瘋病院。

 

1576年,羅馬教皇宣佈將澳門升格為天主教主教區,望德堂成為當時的主教座堂;但後來另建主教座堂于大廟頂,望德堂便成為仁慈堂產業發瘋院的附堂,名字為“聖拉匝祿堂”,供麻風病人祈禱用。“辣撒祿”葡文的意思即是痳瘋病,因此該堂被稱為“瘋堂”或“發瘋寺”。

 

隨著時代之進展,1818年,該教堂附近已聚居不少華人教徒,為避免與麻風病人混雜,另建一小教堂,供教友祈禱。1882年痳瘋院遷往小橫琴島;而至1886年,聖拉匝祿堂重建成今之望德堂;1909年該處曾大加修葺。不過在1895年之後,有關當局在該區開闢住宅區,重新劃分街道;並為居民衛生起見,於1947年將麻風病人遷往路環九澳附近之芒洲,有關建築也拆毀改建。自後,該區遂無麻風病人存在,只留下“瘋堂”之名,沿用至今。現在望德堂已成為澳門聖堂之一。

 

街道景觀

 

有人說“瘋堂斜巷”是最美的地方,是指這一帶南歐特色鱗次櫛比的小樓建築物、歐式路燈、以及澳門隨處可見的葡國石仔。經典的葡式石仔小路,紅白、黃白相間的別墅群,充滿葡國風韻、異國情調,展示了瘋堂斜巷獨特的魅力。短短的百來米小巷,兩側依次分列著澳門演藝學院音樂學校、社會保障基金、青少年活動中心、聖若瑟教區中學、仁慈堂婆仔屋、瘋堂十號創意園等建築。正是由於此斜巷上的獨特美景吸引了大量的旅遊愛好者,尤其是藝術愛好者。

 

【注釋】

1.《澳門憲報》,1904年2月20日,第53頁。

2.澳門市政廳:《Cadastro das Vias e Outros Lugares Públicos da Cidade de Macau》,澳門Typographia Noronha出版社,1925年,第109頁。原文為:“Começa na Rua do Vo Long,à entrada da de João de Almeida,e termina na Estrada do Repousb,em frente da Rua da Horta da Companhia.”

3.吳志良、湯開建、金國平主編:《澳門編年史》(第一卷),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6頁。

4.分別見文德權:《耶穌會士於澳門開教四百周年》中譯本,1964年澳門版,第11頁;及王文達《澳門掌故》,《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107頁。

5.林家駿:《澳門教區歷史掌故文摘(一)》之《澳門聖堂史略》,澳門天主教教務行政處編制,1980年內部發行。

6.見郭永亮:《澳門香港之早期關係》,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年,第67頁。

7.湯開建:《澳門開埠初期史研究》,中華書局,1999年,第230頁至第231頁。

8.博克塞:《佛郎機東來》,載《中外關係史譯叢》第四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

9.印光任、張汝霖著、趙春晨 點校:《澳門紀略》下卷《澳蕃篇》,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63頁。

10.田明曜 修、陳澧 纂:(光緒)《香山縣誌》卷二十二《紀事》,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影印版。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5/06/01/%e7%98%8b%e5%a0%82%e6%96%9c%e5%b7%b7-calcada-da-igreja-de-s-lazaro/

(2)
上一篇 2015年6月1日 下午4:54
下一篇 2015年9月1日 下午12:04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