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澳門音樂教育現況

澳門的音樂發展,可追溯到16世紀中葉時期。當時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來澳傳教,創建了遠東第一所西洋式大學-聖保祿學院,傳教士把西洋音樂及樂器作為傳教工具帶到澳門,自此,西樂便開始在澳門傳播。如今,澳門僅有兩間大學設有音樂專業方面的教育課程,其一是澳門理工學院大學音樂專科,其二為澳門演藝學院中學音樂專業課程。除此之外,民間自營的音樂中心、琴行,也有數間。由於現時澳門政府對文創事業的大力支持,澳門音樂藝術發展也有了較大的進步。

記者:陳小芳


澳門的音樂發展,可追溯到16世紀中葉時期。當時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來澳傳教,創建了遠東第一所西洋式大學-聖保祿學院,傳教士把西洋音樂及樂器作為傳教工具帶到澳門,自此,西樂便開始在澳門傳播。如今,澳門僅有兩間大學設有音樂專業方面的教育課程,其一是澳門理工學院大學音樂專科,其二為澳門演藝學院中學音樂專業課程。除此之外,民間自營的音樂中心、琴行,也有數間。由於現時澳門政府對文創事業的大力支持,澳門音樂藝術發展也有了較大的進步。

今期專題將和大家一起去探討一下澳門現時音樂教育的現況以及發展問題。

 

音樂藝術發展在路上

徐宏波老師,低音提琴專業。1993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並於公開比賽中獲獎。1996-2003年為前澳門室內樂團低音提琴首席。現為澳門樂團低音提琴樂師。1996年起任澳門演藝學院低音提琴教師至今。

時代在不斷變化,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在這歷史大潮下,真正的藝術尤顯得珍貴,或許,日後真正留下的,可能就是展現人類對生命、情感感悟的藝術作品了。

澳門這座城市有它獨有的歷史和文化,在藝術培育與對外交流上是有一定的優勢的。同時,一方面現在政府大力提倡發展文創,為孕育藝術種子提供了寬鬆的藝術環境以及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現時喜歡文創藝術的人也越來越多,相應的,帶動了不少對音樂有興趣的學生和社會人士投身音樂創作的行列去。

澳門樂團低音提琴樂師徐宏波老師認為,與鄰近的珠三角地區相比,在澳門修讀音樂專業,在目前來說,相對會更有藝術氛圍些。在政府大力支持文創發展的今天,演藝學院中任教的老師都是極富音樂教育經驗和實力的,且目前學校的教學系統與中央音樂學院義賣相承,而學生在學費上也能獲得優惠,用相對便宜的費用修習音樂專業。徐宏波老師說,「只要全心的教好每一堂課,在未來,澳門學生的音樂水平將會越來越好,也能與其他地區互相較量。」

 

許佳怡,現為中央音樂學院中阮碩生。並考入中國青年民族樂團和中央音樂學院阮族室內樂團。自2013年起獲文化局的邀請,多次回澳擔任澳門中樂團中阮客席樂師,並參與多場演出。


 淺談澳門音樂教育現況


說到澳門音樂專業發展,就不得不說澳門第一屆全日制音樂專業的一位學生——許佳怡。她自小學習鋼琴,對音樂更加鐘愛,當時從普通中學轉至音樂學校,便決心要開始自己音樂人生。在她認為,現時在澳門報讀音樂專業的學生,將來的出路或許可以往音樂教師、演藝事業方向走,例如在中學、音樂中心、琴行、樂團等擔任老師或出演音樂劇等事業。這是鼓勵人們發展音樂事業的重中之重,有了出路,才能真正讓音樂在澳門本土生根發芽。

現在澳門文化局轄下就有兩個專業樂團,在演藝學校下亦有管弦樂團、管樂團、爵士大樂隊、中樂團、合唱團以及多個不同類型的重奏組等,有其他民營的樂團如長虹民族樂團、澳門青年交響樂團、以及澳門大學的中樂團等,在這小城裹,樂團的數量發展算不錯。

許佳怡認為,雖然澳門現時的樂團發展有較好成績,但在音樂教育方面尚需努力,某些方面仍然要大力普及,例如在中小學的音樂教育普及化。她說在北京學習時,受到很大觸動,北京學生會主動地學習,盡全力爭取演出機會,家長們也都極為注重子女的音樂教育,這值得澳門學習。

 

澳門音樂社會教育現況

在澳門,除了有大學院校除音樂專業學院外,也有些市民選擇到琴行學習音樂。而在三十年前,澳門只有三、四間琴行,而樂韻琴行便是其中之一。

樂韻琴行創辦於香港,並於1987年在澳門成立分店,澳門區負責人朱小姐表示,以前的學生因家境窮困,不會購買鋼琴回家,現在經濟水平轉好,很多家長都願意購琴,讓子女可在家中練習,也讓音樂同時熏陶家人。她說,琴行以大眾化的理念先行,希望讓更多市民有學習音樂的機會,感受其中快樂。琴行的學生多以學習鋼琴、小提琴、古典結他、手風琴及唱歌為主,也有些學生因為越來越喜愛音樂,便考取音樂專業的學院。然而,朱小姐表示,雖然學習的人多了,堅持的人卻少了,不少年青人只學習數個月便放棄,其中一些原因便是他們發覺學音樂比想像中的難,在讀譜、協調或演奏方面未能跟得上,再加上工作繁重,便不再學習,這情況是令人婉惜的。 

她認為,澳門雖有很多音樂節及音樂演奏,但都是行內人士去觀賞的多,對於很多市民來說,仍不懂得如何欣賞古典音樂,就如一些家長,會過度緊張子女的學習情況,卻不曉得音樂學習道路上的規律,也有些學生,只懂得彈奏,卻對其作曲家背景、曲目時期、旋律等知識一知半解。需知道,每種樂器都有自身的歷史及表演手法,因此,學習音樂,更需要學習其中文化。

朱小姐說,澳門缺乏專業的音樂場地,現時較為專業的場地只有文化中心、或是澳門大學及城市大學禮堂等,其他場地大多無法提供專業高音質的效果,她期望在這方面專業設施的數量能得以改善。


       MorganVelautham,教授古典結他,曾於倫敦修讀音樂系,在澳居住已有27年,1992-2008年曾於演藝學院任教結他。


位於望德堂區塔石街的Morgan’sGuitarCorner(美樂琴行),以教授古典及民謠結他為主。琴行原址在荷蘭園大馬路上,開業已有10年之久,後因舖租問題,才搬遷至現處。負責MorganVelautham坦言,以前的琴行會舉辦不同的比賽或考級等活動,很是忙碌,現在琴行的規模雖較小,他卻滿意現在偶然教授學生音樂,寓工作於娛樂的生活。Morgan表示,學生來學習音樂均以興趣或放鬆為主,然而,也發現他們的生活都很忙碌,上課時常顯得疲累,亦會因學業、工作等而易於分心,有些學生也疏於練習,或學了半年左右便放棄。

另外,他指出,本地音樂的藝術氛圍仍然不足,政府雖然鼓勵文創藝術發展,但也有較多限制,例如限制了很多自由音樂家的發展,譬如說,音樂家不能隨意在街頭、餐廳或酒吧內演出,否則會被投訴為噪音滋擾。這方面定義稍有不慎,便扼殺了很多年輕音樂人的創造力,也限制了讓音樂更貼近社區生活的機會。街頭音樂文化,本是每個地方的最草根的音樂,它可促成一個地方創造其獨有的文化,而在澳門,這種文化顯然是被抑制的,雖然近年政府已開放了如瘋堂創意園區、南灣雅文湖畔等文創區讓表演者獻藝,但在表演上的諸多掣肘,如需「申請」及「審批」等,卻是與街頭表演的理念背道而馳,對傳遞音樂文化來說,也是受限制的;Morgan又表示,在巴士上,很多時只會看到不同類型的廣告,卻沒有些關於藝術的訊息,又怎能讓藝術融於生活?音樂藝術並不是獨立存在,它應是讓大眾都能接觸的、被欣賞的。

除了專業的音樂學校外,本澳的中小學一般都設有音樂課,然而上文無論是專業學院及業餘琴行均曾提到,音樂教育尚未完全「普及」至中小學,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況?


淺談澳門音樂教育現況

樂韻琴行-文憑級畢業生參加畢業典禮

「任重道遠的音樂教育」——普通學校音樂課的反思

中小幼學校的教育,對學生的一生無擬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而音樂,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修養、情操等各方面的素質。

在學校任教音樂的黃少茵老師指出,現時普通學校的音樂課教育存有不少問題,包括教法教材、設備、師資、對音樂課的觀念等。例如,大部份學校的音樂課仍以歌唱為主,她曾遇過一些學生,經過幾年的音樂課,也不懂如何定義歌曲的拍子及節奏,或在演奏口風琴時,不知其基本樂理知識,這種情況,同時也反映了音樂教育在一些普通學校仍未備受重視。以她所知,部分學校的學生從小便到琴行學習音樂,具有較好的音樂基礎,故學校對他們的要求及教學內容便會較高及較深入。黃老師提及,近年教青局推行的「基本學力」,規定學校小學的音樂課需達至一定的課時,並需學習音樂的賞析、歌唱、演奏及創作等不同範疇,她認為,這政策可讓學生從多方面了解音樂,但仍需因應學生情況,在教學上靈活地調整,才能有效地實踐音樂教育。

黃老師坦言,教青局的政策需要「軟硬兼施」才能成效,設備不足也是影響音樂教育的其中因素之一,由於部分學校存有空間不足的問題,難以分配更多空間予音樂教學,然而倘若學校能解決此類問題,便能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氛圍。


淺談澳門音樂教育現況

中學教育黃老師


不論是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都能賦予人無限的想像力、創造力、專注力,培養人對身邊事物的靈敏度、觀察力等,這不都是在現今這個資訊千變萬化、講求溝通與效率的社會所需要的綜合質素嗎?也許很多職業,很多事情,都能被日新月異的科技所能取代,而藝術,是「人」的東西,是無法被取代的。一個城市的音樂文化,需要有政府、社會、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多方面的相互支持和配合,才得以更好地發展。然而,我們更應該去了解--藝術背後更重要的意義,才懂得尊重它、應用它,任何藝術都是與生活密不可分,如何發展澳門獨有的藝術文化,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期盼由我們這一代開始,把本土的藝術文化重新拼湊起來,永續相傳。

 

發佈者:Eva,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01/10/%e6%b7%ba%e8%ab%87%e6%be%b3%e9%96%80%e9%9f%b3%e6%a8%82%e6%95%99%e8%82%b2%e7%8f%be%e6%b3%81/

(2)
上一篇 2018年1月10日 下午4:32
下一篇 2018年1月11日 上午10:13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