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那台鋼琴

作者:張少鵬

圖片來源: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 

北京清華大學蒙民偉音樂廳8月25及26日迎來了英倫多媒體音樂故事會《鋼琴解剖課》,演出由音樂家Will Pickvance與一名中文翻譯共同進行。音樂則以巴哈、貝多芬及Thomas Wright Waller又稱 “胖子”·沃勒(Fats Waller)的曲目為主。筆者觀賞了25日的劇目,整個音樂會針對的觀眾是兒童,音樂會別具匠心之處在於利用對直立式鋼琴的”解剖”及演奏者對於著名音樂家及鋼琴的幻想,令觀眾沉醉於其創設的音樂旅程之中。整個旅程可分為幻想階段、鋼琴歷史及音樂感動三階段。


拆了那台鋼琴


音樂會開始之時,Will坐在鋼琴椅上訴說著小時候希望成為一位太空人,但是最終卻選擇了鋼琴,長大了,仍然想成為太空人,因此苦苦思良着如何用鋼琴飛上宇宙?帶著這個問題,與小朋友們進行對話,感同身受地對兒時學習鋼琴必須跟從規條化演奏,不然吃不了雪糕;引申至,跟從規則才能被社會所接受,然而,內心卻永遠有著改變的慾望。對於小朋友來說,只有跟從既定的規則才能獲得”雪糕”,無形扼殺了其創造力。但是,面對著社會既成的傳統,只能接受;但是,對於Will來說,希望一直存在着內心之中。巴哈的故事由其假髮開始,Will透過將琴鍵比擬為牙齒,對比說教式的傳達,幽黙感令兒童更能接受;從而,令聽眾接受並且了解整個鋼琴演變的過程,即使只能抽取其骨幹之處,但是對於兒童來說已經十分足夠。


拆了那台鋼琴


巴哈被稱為音樂之父的原因在於十二平均律的構成。巴哈所處的巴洛克時期中,鋼琴的製成中並沒有統一調音的概念,因此他所制定的Well Tempered Clavichord《平均律鋼琴曲集》其意義非凡,對每一音符之間的距離作規定;所謂的”Tempered”本身亦意指調和、平和之意,對比巴哈以前鋼琴聲音的不規整,巴哈的調整令聲音之間產生規律。在巴哈之後,由於人類的不滿足,即使經歷了從擊弦古鋼琴(clavichords)到羽古鍵琴(harpsichord)的變化,聲音之間的距離已作出了規整,但是對於音域及力度的調整卻是失之卻步。最終,意大利鋼琴發明人克裏斯多佛利(Bartolommeo Cristofori)的Pianoforte(近似於現代鋼琴)發明,衝破了音域及力度的限制,由以往羽古鍵琴的撥弦改為以音錘擊打琴弦之間的過程,令力度產生了變化,這個變化對於往後貝多芬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講述貝多芬時,Will演奏了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背景的繪本不停變幻,其藝術透過不連貫畫面構成,以意識流風格塑造音樂力量,片刻間竟然令在場近千位觀眾迸氣凝神,可見音樂的力量確實具有打動人心之力。最終Will演奏了”Für Elise”的“胖子”·沃勒爵士版本,作為對於音樂的不停變化中的一個變異的解釋。這一個跨度稍為有點過大。不過,在前面巴哈及貝多芬的解釋中卻是別具新意,吸引注意;而且,Will亦能夠與觀眾互動。對於兒童來說,了解一些知識,被音樂所感動,這一場音樂會已經成功。另外,中文翻譯並不是一種簡單的存在,他必須與演出者共同進行排練,而他本身亦是演戲之人,因此,亦為劇場帶來了不少效果,對於其表演可算得上稱職。演出的結尾,Will對於鋼琴能否衝出地球更加肯定,最終在煙霧之中,鋼琴”發射”了,Will亦成為了太空人,進行了太空的旅程。


拆了那台鋼琴

   作者簡介:

   張少鵬,現居北京,專注學術研究工作,喜與書本作伴,欣賞古典音樂。著有《餘音繚繞——澳門管樂口述歷史》。現編著《澳門音樂年鑑2014》及《澳門音樂年鑑2015》。雖學無止境,仍喜愛學習。 


拆了那台鋼琴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01/24/%e6%8b%86%e4%ba%86%e9%82%a3%e5%8f%b0%e9%8b%bc%e7%90%b4/

(0)
上一篇 2018年1月24日 上午9:37
下一篇 2018年1月24日 上午10:06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