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盞茗舍-建盞文化源遠流長

御盞茗舍-建盞文化源遠流長

 

      御盞茗舍,一間茗茶賞盞的小店,在一九年一月中旬開業,位於鄭家大屋 對面,店裡主打銷售建盞、哥窑、官窑,還有德化白瓷,倘佯其間,可欣賞宋 代不同的工藝。該店由羅紹華與其合伙人亮哥經營,亮哥作為武夷山泡荼大 師,擅於泡製小品龍井、竹葉青、茉莉飄雪、福鼎白茶。

      御盞茗舍選址在鄭家大屋,主要是因為這裡的舖租便宜,鄭家大屋位於旅 遊區,人流較多,但數量不是太理想。羅紹華稱,他們曾在茶舍招呼了兩位瑞 士人,兩人本身對茶藝有初步認識,與外國人聊也很高興,感覺上將中華文化 介紹給外國人知道。我在旅行時,也喜歡拿一壺兩盞出行,自己喜歡住民宿, 向當地人介紹茶藝,讓他們知悉用不同的茶具,可以泡出不同的茶,現時商舖 的經營一般,而且在澳門認識建盞的人並不多。對於有少許認識的人,他們熱 衷在網上購買,這個都是一分錢一分貨,都是有名的工藝師出品,我的朋友在 武夷山都結識了不少工藝師,直接在師傅那處要貨,最起碼保證了是真品。

 

御盞茗舍-建盞文化源遠流長

羅紹華談建盞文化

      最初,羅紹華在朋友的介紹下,認識了亮哥,茶友在閒聊之際,希望能在 澳門推廣建盞文化,也是小店的開業初衷。建盞起源於福建武夷山,北宋末期 的大臣蔡京,他就曾在《茶錄》中描述了建盞的生成過程,書中道:「茶色 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久熱難冷,最為要 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 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

      建陽本身屬於建盞的出產地,往武夷山一路走來,只需二十分鐘車程。建 陽內有一個水吉鎮,面積僅是一條街。羅紹華稱,由於他經常帶學生做交流團 參訪,特別是由科技基金及教青局組織的活動,那一年認識了建盞,來到了安 徽合肥的包公祠,在包拯的墓內認識了黑釉盞。

      據資料記載,一九七三年春,合肥二鋼廠擴建,需征用合肥東郊大興集包 公墓等處土地,當時正處「文革」時期,雖然早就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 包公墓,也不得不為鋼廠擴建讓道。幸好,省博物館得知消息後,向上級打報 告申請發掘包公墓。這次發掘共清理了包括包拯墓在內的包氏家族墓葬十二 座,出土陶瓷器、銅鏡、銅錢、銀壓勝錢、墓誌等各類文物五十餘件,作為官 居二品的北宋重臣,包拯及其家族的墓葬中竟然沒有出土一件貴重的金器、玉 器,這足以說明包拯的清廉剛正,以及對家族後人的教導有方。

 

御盞茗舍-建盞文化源遠流長

包拯家族墓出土的两件黑釉盞面

包拯家族墓出土的两件黑釉盞面 

      此外,在墓裡有兩件黑釉盞值得一提。其中一件黑釉盞,高5.9厘米,口 徑12.5厘米,足徑3.7厘米。盞為敞口,深腹,矮圈足,胎體較為堅致。盞內 外壁均施黑釉,釉層較厚,釉面濃黑而光亮。盞外壁施釉大半,下腹無釉處書 有一個「包」字,下腹及器底無釉處可見施有白色化妝土的胎體,化妝土脫落 處現黃褐色胎。

      此盞出土於包拯家族墓群中的包永年墓,根據同出的墓誌 記載:包永年,字延之,是北宋名臣包拯之孫,宋宣教郎,知 鄂州崇陽縣事,卒於北宋宣和二年。另一件為黑釉兔毫盞,高 4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4.1厘米。盞呈大敞口,淺腹,矮 圈足。器內外均施黑釉,釉面有窯變現象,形成兔毫狀紋理。

      出土時,此盞有鑲嵌的銀邊殘片,銀邊寬1.3厘米。此盞 出土於合肥包拯家族墓群中的二號墓,雖然未發現墓誌,但此 墓與上述包永年墓共一個封土堆,很可能是包永年夫人墓,時 代應該非常接近,因此這兩件黑釉盞都是時代明確的北宋晚期 的標準器。羅紹華稱,由此可證這種文化國粹,本身是由我國 出產起源,並非是日本的文化。

      早前,羅紹華前往東京國立博物館,特意尋找流落異鄉的 宋代建盞,包括有梅花盞、灰被盞、玳瑁盞、白覆輪盞、油滴 盞及兔毫盞。「世界各國本身都收藏很多建盞,在澳洲墨爾本 博物館,人們非常隆重地放置。在日本,由於去年剛換了日本 令和年號,將在日本對外展示史上最美的建盞,三隻建盞都分 別在日本不同的城市,包括在東京、京都及大阪,其中,世界 僅存的三件頂級曜變天目盞都在日本」。

 

御盞茗舍-建盞文化源遠流長

藏於静嘉堂的「稻葉天目」

 

      藏於東京靜嘉堂的這隻曜變盞,可說是存世最為聞名的宋代建盞了,又名 「稻葉天目」。根據《玩貨名物記》記載,這隻盞最早持有者沒有明確記載, 後來傳入德川家、稻葉家。1918年,三菱集團第四代掌門人岩崎小彌太以 16.7萬日圓獲得此盞,而岩崎家認為這枚茶碗是天下至寶,自己不配使用, 於是一直視若瑰寶,呵護珍藏有加。直到1940年,岩崎家於東京設立了靜嘉 堂文庫美術館,這隻曜變天目於是被奉若至尊,成為該館鎮館之寶。

      另外,在大阪藤田美術館內的曜變天目盞,此盞與第一件的區別是曜斑較 少,但藍色光斑及依稀可見的銀毫,照樣呈現出別樣優雅。這隻盞原本為水戶 德川家所傳,1918年由日本企業家藤田傳三郎男爵接盤。

      在這簡單說說這位大咖。藤田傳三郎及其兩個兒子,一生收集古董,且不 惜重金,被稱為「關西第一」。1954年,藤田家族於日本大阪成立藤田美術 館,成為日本擁有最多文化遺產的私人博物館,也是日本最重要的文博機構之 一。此件曜變盞就成為藤田美術館重要寶藏。

 

御盞茗舍-建盞文化源遠流長

左:大德寺·龍光院的曜變天目;  右:藤田美術館的曜變天目

 

      京都大德寺龍光院所收藏的天目盞,據傳該盞為明萬曆年間傳至日本,原 歸龍光院創建者江月宗玩(1574 – 1643)所有,1606年成為鎮院之寶,後 一直作為佛器供奉,未曾易主。此盞亦為束口、深腹、足無釉。其內壁看似 「油滴」,但細觀釉斑會隨着光線改變而呈現五顏六色,而不同於油滴,因有 曜變特有的黑斑點套紫藍色光環,極少公開展出,因此很難見到實物。此盞僅 在1990年、2000年展出過。在日本收藏的三件國寶曜變中,這隻最不耀眼, 但也被認為是「幽玄之美」,人氣頗高。

      關於建盞的源頭,坊間很多人認為建盞來自日本,宋代本身在中國歷史上是茶文化最輝煌的時期,由宋瓷的出土品中,大家也可知悉。羅紹 華稱,雖然宋室不善於打扙,但經濟也發展得很好,國家庫房收入充足。在唐朝「安史之亂」結束後,大批漢人遷移至南方,北宋的靖康之難, 亦有大量北方人走到南方,南方自然地傳承了中原地區的文化,反而中原的文化有很多是屬於胡人文化,這就需要歷史學者探究。但由於蒙古人 的關係,令到中原失去自身的文化,包括建盞等宋代文物。

 

御盞茗舍-建盞文化源遠流長

曜變天目盞收藏於日本京都大德寺龍光院

 

      基本上,在蒙古人入侵南宋之際,宋瓷消失了很多,有些人認為宋朝之後都已經沒有中華。日本在宋代期間,不斷派人學習中原文化,現在 日本的建築物,多數都是唐宋的文化,日本九州有很多與唐朝通商的港口遺址,那裡保留了很多陶瓷的文化。自從蒙古人滅宋之後,這種文化都 消失了八百年,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內地有一些匠人到日本交流學習,重新拿回燒製建盞的經驗,找回了這種製作工藝,建盞的回歸正處於中 國急速發展,隨着人們日益追求生活品味,令到建盞重新得到社會的重視,現時有很多工藝師入行,令到建盞的製作越來越精美。

    「好茶當然要配好盞」,御盞茗舍所出售的茶葉,主打武夷山岩茶。羅紹華稱,普洱茶的市場很成熟,在澳門很多茶店都可以買到,我們的 店並不多,綠茶也是有的,綠荼的存放期只有一年,過了不好喝,在清明節時才會入貨。店內亦有銷售福建四大名茶,包括大紅袍、鐵羅漢、水 金龜及白雞冠,有助長者清洗腸胃。近年,由於中央政府整頓鐵觀音的市場,該茶葉名聲較差,開始走向沒落,肉桂茶開始乘勢而興。

 

御盞茗舍-建盞文化源遠流長

工藝師準備為建盞坯上釉

 

      談到茶舍的未來發展,羅紹華稱,申請茶藝課程,需獲政府發持續進修執照,由於小店並沒有相關的牌照,目前主要與一些機構合作,舉辦 一些茶文化展覽。澳門本身有部分年輕人接觸茶藝,但比率不高。本地在茶文化方面,也有不少青年團體推廣這些活動,現時政府的資助項目 上,也有一些青年朋友上課,但情況不太樂觀,需要我們更加努力。未來,小店正與龍華茶樓接洽,商討舉辦展覽,在坊間推廣這種文化。

 

發佈者:靜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02/29/%e5%be%a1%e7%9b%9e%e8%8c%97%e8%88%8d-%e5%bb%ba%e7%9b%9e%e6%96%87%e5%8c%96%e6%ba%90%e9%81%a0%e6%b5%81%e9%95%b7/

(0)
上一篇 2020年2月29日 下午4:58
下一篇 2020年2月29日 下午5:28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