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沉澱再思考-專訪編舞家盧曉薇

當下、沉澱再思考-專訪編舞家盧曉薇


文/訪Eva

圖/ 受訪者提供

受訪者簡介

       盧曉薇,獨立編舞家,舞者,北京舞蹈學院碩士。曾參與舞蹈劇場作品《少數民族/MINORITIES》於弗賴堡國際藝術節、德國慕尼克當代國際舞蹈節、臺北藝術節、德國劇場之家明斯特等演出,曾參與舞蹈劇場作品《珠三角/DELTA》、《關於我父母和他們的孩子》等。近期作品包括《高山流水》、《Coming Home》、《太陽照常升起》、《裂.縫 城市中的身體》等。


       近年越來越多人到外地修讀舞蹈專業,但澳門一直缺少職業舞團,對於編舞家曉薇,她又是如何踏上舞蹈之路呢?


當下、沉澱再思考-專訪編舞家盧曉薇


興趣帶動,走上專業路        

       「因為表姐是芭蕾舞、民族舞的主角,受到了她的啟發,覺得舞蹈很美,跳舞課的自己很享受,很快樂。」中學之前,曉薇從沒想過要當一名專業舞者,但後來越來越喜歡跳舞,渴望做舞者,北京舞蹈學院是她夢想升學的地方。「雖然考了中國舞等級,亦有教育經驗,但畢竟不是科班出身,沒有太大信心。」本來已考到台灣讀幼兒教育的曉薇,在朋友的鼓勵下,再嘗試考舞蹈學校,最後考取了天津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舞蹈系,主修編導,正式開始舞者的學習生涯。


當下、沉澱再思考-專訪編舞家盧曉薇


       「剛上大學時,總覺得自己沒有舞者的身材,試過在廁所大哭,也想過不如放棄不讀了。後來受到一位老師的啟發,他很懂得開導學生,讓我看到自己在編創的可能,逐漸在舞蹈上產生了滿足感及存在感,於是便往這個方向持續發展。」不過,大學畢業後回澳,曉薇卻發現澳門完全不是她想像中那樣:「受訓四年後,很執著跳舞應該有的專業氛圍,但當時的澳門和自己的想像有落差,所以決定考取研究生繼續學習。」最終考到了北京舞蹈學院,走上專業路。


       「研究生時期遇到王玫老師及一些藝術家,環境的格局和老師給予我的力量是前所未有的。那段日子磨練了我很多,改了很多的壞習慣,令自己變得更接地氣;學習生涯過得很充實,課堂不多,除了研究生的課外,亦會留意其他本科生的課堂,看到有興趣的便會去學習,幾乎每天都在學校。學校的支持,不單純是學習方面,也會提供資金去支持妳的生活,所以這三年培養了一種實踐的狀態,也過得好豐富,臨近畢業,有些導演找我去做演員,發掘了連自己都不知道的特質。」到了研究生最後一年,剛巧有製作人找曉薇去做一個項目。「那時候從早上十點排練到下午六點,再用一小時乘車去另一個地方,再排練另一個項目,從七點排到深夜,整個人都進入了藝術之中,這種生活十分迷人。」


當下、沉澱再思考-專訪編舞家盧曉薇


沉澱過後,重新 發現自己        

       「回澳後,試過有半年時間沒有項目做,只是在做教學的工作,心裏想往後可能要改行了。因為教學的課堂數目不多,便找了一份兼差幫補一下,但做了一天服裝店的店員後,發現只想做藝術的工作。辭職後,制定了一個時間表確保自己不浪費時間,一段時間以後,再次開始舞者的生活。」這半年的時間,讓曉薇更好認識自己,那個很喜歡跳舞的自己。


       曉薇在讀研究生的時候開始有冥想的習慣,「(冥想)讓自己忘記過去和未來,投入當下。現在的我越來越少去想將來,狀態好當下,或者空閒時候會有少少焦慮,但好快會調節到,閒暇時會研究跳舞,發現生活更多有趣的事。現在回想起來,原來自己一直沒有計劃下一步該如何走,每一步都是順應自然。即使不做創作或舞者,我都會繼續藝術生涯,這想法令我已經不執著有沒有工作這回事了,最差的情況不就是改行嗎?雖然我都不知道改行會做什麼(笑)。」


獨立舞者的困境        

       雖然是獨立舞者,曉薇卻沒有覺得不穩定的收入為她增加了壓力,反而壓力來自於創作方面。「澳門有很多平台給你,有專業人士幫助,亦有政府資助,這對創作人來說是幸福的。作為創作人需要認識自己多一些,在學習之中不斷吸收養分,舞蹈雖要不斷地溫故而知新,它所需要的是熱情,當你熱愛到沖昏頭腦,就會全情投入。」        


       《Coming Home》和《高山流水》是曉薇近年的作品,前者以小人物反映社會真實,討論澳門這個身份在不同環境中的變化,亦是創作者對家的理解。後者則是對物質社會的控訴,舞蹈名稱看似詩意,現實卻不是這樣,這種反差亦是創作者想表達的感受。「《高》是個很誠實面對自己的作品,沒有去問別人的意見,某程度也是想給自己一個挑戰,看看真實的自己有多少斤兩。」澳門的創作環境較內地自由,且偏向西方系統,觀眾相對開放,所以自己會在藝術語言的創作上多花心思,其實藝術工作者都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難的是用藝術語言去講你的故事。


當下、沉澱再思考-專訪編舞家盧曉薇


好作品,好影響        

       「澳門觀眾比較被動,但他們會出於好奇加入討論;要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就要有好的作品出現,好作品可以帶給觀眾思考。但作品要有藝術性,便需要藝術家不斷學習、研究、沉澱,去完成件事,好像讀一本有內涵的書。創作者要不斷觀察自己,如果創作沒有遞進,為何要繼續呢?第一次可以嘗試,但當第二次做相似的東西時,便要反思有沒有價值。就大環境而言,你的創作要有格局,要知道做這些東西是否可以帶給別人深沉的思考和良久的感動。」

發佈者:Eva,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04/28/%e7%95%b6%e4%b8%8b%e3%80%81%e6%b2%89%e6%be%b1%e5%86%8d%e6%80%9d%e8%80%83%ef%bc%8d%e5%b0%88%e8%a8%aa%e7%b7%a8%e8%88%9e%e5%ae%b6%e7%9b%a7%e6%9b%89%e8%96%87/

(0)
上一篇 2020年4月28日 下午3:50
下一篇 2020年4月28日 下午5:46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