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文化根脈,見證歷史浪潮

澳門作為一座文化城市,幾百年來,中西文化賦予小城獨特的文化魅力。漫步在澳門的大街小巷,中西建築隨處可見,許多擁有幾百年歷史。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等中式廟宇飽含古老中華神韻﹔新馬路噴水池、龍環葡韻等西式建築則風情萬種,讓人仿如置身南歐小城。

文/靜心

圖/澳門日報

澳門作為一座文化城市,幾百年來,中西文化賦予小城獨特的文化魅力。漫步在澳門的大街小巷,中西建築隨處可見,許多擁有幾百年歷史。媽閣廟、觀音堂、蓮峰廟等中式廟宇飽含古老中華神韻﹔新馬路噴水池、龍環葡韻等西式建築則風情萬種,讓人仿如置身南歐小城。這不同的民風習俗,經過了四百多年的文化沉澱,扎根在社區的不同角落造就了澳門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誕生機遇。

該書作為一本澳門記憶叢書由理工學院與澳門日報合作,簡明扼要地向讀者呈現相關的學術成果,並轉化成普及讀物,在一九年春夏之際,分作十五期在報刊連續刊登。“非遺”是先輩通過日常生活的運用,而留存到現代的文化財富,其在歷史的長河中自然生成又不斷發展流變。而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真實存在,其體現了澳門人尊重歷史、尊重傳統、珍愛文化的情懷,從而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藝術的生活”,學懂解讀這些文化情結,成為了學術界近年的關注議題。

澳門開埠四百多年,文化開放而包容。在這裡,可以聽到教堂的鐘聲與寺廟的鐘鼓聲此起彼伏,目睹耶穌聖像出遊與媽祖誕辰的祭拜活動同時進行。正是得益於多元文化的共融,去年出台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建設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作為澳門的發展定位之一。這讓澳門文化界人士備感振奮,既是肯定澳門歷史上文化功能更賦予澳門文化發展新的使命和機遇。現時,澳門列入非遺清單的項目共有十五個。

在書中,研究所團隊通過與多個民間機構合作,用了一年時間,整理了大量的訪談稿件,圖文並茂呈現各非遺的承傳狀況及發展前景,包括植根澳門數百年的“媽祖信俗、綿延三百年的“哪吒信俗”、體現澳門方言特色的“土生土語話劇”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這些信仰習俗都與我們息息相關。自回歸以來,澳門藝術節、音樂節、國際龍舟賽、格蘭披治大賽車等一系列活動,積積配合推廣本地的非遺文化,吸引彼邦旅客造訪,亦一起共同參與澳門的文化盛宴。

雖說是中西文化交融,但中華文化一直是澳門的主流。澳門人思維、觀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禮義,依然來自中華文化,它才是支撐澳門文化的基石與主流,也是炎黃子孫落地生根的情意結。澳門有“神像雕刻”、“哪吒信俗項目”、“道教科儀音樂”、“媽祖信俗項目、“粵劇”、“南音說唱”、“魚行醉龍節”和“涼茶配製”等八項非遺入選國家級名錄,更是澳門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見證。

隨着百多年來中葡民族的混居,互有各自語言文化,產生了相處時所需之共識。中葡文化在長期相互影響、滲透、吸收、融合下,使澳門擁有不少文化與歷史的見證。這座文化的橋樑,一直貫通中西的差異,向外訴說着“非遺”故事,並帶領人們跨越明天、跨越未來。

書名:《傳承出新——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者:林發欽主編

出版社:澳門理工學院、澳門日報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發佈者:靜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11/25/%e7%95%99%e4%bd%8f%e6%96%87%e5%8c%96%e6%a0%b9%e8%84%88%ef%bc%8c%e8%a6%8b%e8%ad%89%e6%ad%b7%e5%8f%b2%e6%b5%aa%e6%bd%ae/

(0)
上一篇 2020年11月18日 下午3:06
下一篇 2020年11月25日 下午12:25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