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盛行的澳門「非主流文化」─專訪澳門爵士樂推廣協會創辦人李兆康

提起爵士樂,大部分人第一印象聯想到色士風,第二印象聯想到酒吧音樂,那麼撇除色士風和酒吧外,爵士樂其實還有甚麼?

文/Christy

提起爵士樂,大部分人第一印象聯想到色士風,第二印象聯想到酒吧音樂,那麼撇除色士風和酒吧外,爵士樂其實還有甚麼?

草根音樂變成流行文化

澳門爵士樂推廣協會創辦人李兆康,已成立協會十個年頭。澳門爵士樂推廣協會,成立於2010年,為非牟利文化藝術團體,旨在推廣澳門爵士樂,提供本地樂手演出及學習的機會。

可能澳門大眾對爵士樂所知不多,但不講不知,其實爵士樂已是西方相當成熟的音樂,超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歷史。最初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美國,由黑人樂手發明。「起初是非洲節奏配合歐洲古典和聲,經歷了幾個時期,期間一直有不同的新風格出現,最後演變到今日的面貌。」起初爵士樂純粹是舞廳跳舞娛樂的伴奏音樂,如今的西方社會,有要穿上正裝到音樂廳欣賞的專業表演,也有專門的爵士樂碩士博士可攻讀。世界各地亦不時有爵士樂音樂節,無論酒吧、街頭還是高雅場所,都不難看到爵士樂的身影。

色士風當然是爵士樂的靈魂,但其實爵士樂還有相當多的其它樂器,如澳門爵士樂推廣協會成立的青年爵士樂團,就還有單簧管、雙簧管、鋼琴、長笛、結他、小號、巴松管及爵士鼓等等十四種樂器。問到爵士樂有甚麼與眾不同之處,李兆康繪影繪聲說道,「即興吧,比如著名的<fly me to the moon>只有32小節,演奏下來只有30秒,後面要靠自我發揮,樂手同時也是作曲家!」能自由演繹個人風格是彈奏爵士樂的樂趣,但自由不代表就是亂來,首先需要扎實的基本功,再跟據歌曲的旋律來做變奏,或是在和聲上做變化,不只是隨便的個人發揮,其實是好考樂手功底的一件事。

西方盛行 在澳難覓知音人

儘管爵士樂在西方如此盛行,三在澳門遇到的知音人卻不多。「澳門既華人文化圈和非華人文化圈分得好遠,參與我們活動的始終是外國人較多。」李兆康坦言其實在澳葡時代,懂得欣賞爵士樂的葡人中產相對較多;移民潮過後,傳承出現問題。當年生活艱難,老一輩沒有很多機會建立文化品味,導致他們對爵士樂仍相當陌生,而華人也普遍對無人唱歌的純樂器演奏接受度較低,以致前來觀賞他們表演的,大多是外國人。李兆康戲稱爵士樂是「非主流文化」,吸引不到澳門大眾買票入場。觀眾少,表演也少,除了協會的表演外,大家平時大多就只能在酒吧聽到爵士樂了。相反,對岸香港會欣賞爵士樂的中流砥柱較多,市場大,表演多,樂手不愁沒有演出機會。他期望澳門能像香港一樣,慢慢建立起爵士樂的市場。

細水長流 默默耕耘

幸好,雖然捨得買票的觀眾不多,但爵士樂推廣協會得到政府及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願意免費借出場地作表演,好讓他們推廣爵士樂。「作為非牟利組織,我地幾乎全部活動都係免費,所以演出嘅機會對我哋來講好重要,每次表演都是團員珍貴的演出機會!」大型表演方面,早些年他們常在瘋堂10號和婆仔屋作大型演出;亦有份參與文化局澳門國際音樂節、在本地酒店酒廊當表演嘉賓等等。協會每年舉辦不少推廣活動,一年一度的「爵士週」是他們的重頭戲,活動期間有多場音樂演出;「遇見大師」活動,協會從外地請專業團隊來澳獻技;每年四月份亦會從葡國請大師來作系列工作坊,令團員獲益良多。恆常表演方面,每月第四個週六在官樂怡基金會有 「週末爵士夜」,除了有成人爵士組外,還有兒童爵士組,有4個10-12歲小朋友演出。李兆康表示,協會注重對年青一代的推廣,成立澳門青年爵士樂團,就是希望培育更多年青爵士樂人才。時至今日,已先後培養出8位會員到海外專門攻讀爵士樂,李兆康坦言感到自豪,更樂見澳門爵士樂團隊日益壯大。樂團為了向兒童推廣,招募對象更擴大至8歲或以上小朋友。

如對爵士樂有興趣,或想更進一步了解的朋友,不妨每月第四個週六,到官樂怡基金會欣賞澳門爵士樂推廣協會的「週末爵士夜」免費表演;亦可追蹤他們的Facebook專頁,留意近期發佈的表演資訊。希望大家可以一起,認識這份「非主流文化」。

發佈者:Christy,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12/28/%e8%a5%bf%e6%96%b9%e7%9b%9b%e8%a1%8c%e7%9a%84%e6%be%b3%e9%96%80%e3%80%8c%e9%9d%9e%e4%b8%bb%e6%b5%81%e6%96%87%e5%8c%96%e3%80%8d%e2%94%80%e5%b0%88%e8%a8%aa%e6%be%b3%e9%96%80%e7%88%b5%e5%a3%ab%e6%a8%82/

(0)
上一篇 2020年12月28日 下午12:36
下一篇 2021年1月8日 上午11:26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