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瘋》以「實驗藝術」為主題,討論有關澳門藝術活動定位的情況,眾所周知,澳門的藝術活動以官方舉辦的為重,主因其資源豐富、脈絡強勢,以官方單位邀請必然大增藝術家本身的知名度。在官方舉辦的藝術節活動,必然以文化局的三節為人所熟悉,包括藝術節、國際音樂節及藝穗節。作為具有濃重實驗特色的藝穗節,尤其讓筆者印象深刻,其非主流的表達手法,雖然經常有着不少「撞車」的情況,其實驗性之高及跳脫尤其吸引觀眾眼球,尤記得2020年1月的節目,包括了不少以感情為主線的演出活動,近乎speed dating的手法,卻又加插了藝術表達的成份在內,包括「談談情探探聽」及「脫單電影院」等,或許作品過份通俗,讓人難以認為其藝術價值何在,但是在藝穗節這個舞台上,其本質就是嘗試,因此這些都成為了具有可被討論的空間。
作為非主流的創作,其表現手法如果跟藝術節或是國際音樂節的主流項目相近,其演出本質上並不適合在藝穗節上演,因此,在辦節的方針上,更建議在「實驗」這個方向去思考。那麼,甚麼是「實驗藝術」呢?
一般來說,實驗藝術具有「有待檢驗」的成份,亦即是所謂對當代的挑戰,或許技法相近,其本意卻必然與之相斥,具有矛盾才能創造新的風景,比如五十年代 Miles Davis 等音樂家把「調式」(mode)放進音樂之中,John Cage的4分33秒,杜尚的「噴泉」等,馬奈(Manet)對過往女性胴體被消費的厭倦及憤怒,這些在當時的環境來看也是具有挑戰性、突破性及顛覆性。所以實驗藝術簡單來說就是對於現在的觀察,或許當中並不具有強烈的挑戰意味,但是它必然是當刻的、當下的,或許是技法,或許是觀念,其本意必然是超脫於現在,而這亦正是藝術工作者一直以來所希望的,自身的超越與修煉,這亦可以引申為甚麼那麼多具有強烈改變慾望的人都跑去印度了,其內心的空洞亦賦予了他一個重新看待世事的機會,更深刻來說,藝術的價值就是在穿透內心的想法,非言語可指。
透過創作動機來區分,實驗藝術的本質與傳統主流的創作有着很大的不同,一般來說,傳統藝術家只有三個方式,就是思考主題、選取擅長的方法創作、調整作品直至完成。但是,對於實驗藝術家來說,在思考主題的同時,更需要在原有擅長的方法產生突破,一個全新的手段完成一系列的作品,在受眾中獲得回饋,在其中一兩件獲得最多關注的作品中得出實驗的結論。因此,所謂的實驗藝術它的本質是很不穩定,具有強烈的探索性才能夠創造令藝術家及受眾難以忘懷的作品。
本期《瘋》透過與澳門城市藝穗節的合作,對藝術作品作出回顧,亦希望在介紹及分析作品之中獲得觀眾的思考,從藝術中反思生活,感受生活。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1/03/01/%e6%8e%a2%e7%b4%a2%e8%88%87%e7%aa%81%e7%a0%b4-%e8%b5%b0%e5%87%ba%e5%ae%89%e5%85%a8%e5%8d%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