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焦點
-
「邊走邊看」時間過去了……那就說聲「你好」
在地狀態總是和複雜的周邊結構發生關係,各種環境因素內化為心態的一部分,和心裏些絲的一點普世理念性,合成一個矛盾複合、但又本能地努力著趨向內在一貫性的具身體。旅行中的風景是另一種狀態…
-
《邊走邊看》——記李銳奮先生
這是一個屬於筆者兒時的藝術印象。中學時候,偶爾一次機會在書展上看見《邊走邊看》這一本書,是李銳奮先生的紀錄攝影作品集,現在回想起來,對澳門的印象及溫度,很有可能就是從這本攝影集開始…
-
梁曉鳴,永不言倦鑽研琴藝
梁曉鳴一直在澳門從事不同類型的音樂演出及行政工作,近年更積極投身音樂教育及演奏事業,在業界影響深遠,而且曾在美國堪薩斯大學受業於榮譽鋼琴教授高士德(Sequeira Costa)。…
-
不曾離開——李銳奮
引言 本地著名攝影家兼藝術家李銳奮日前離世,不少藝術界別人士皆感到惋惜。從法國學習攝影以來,及後回到澳門任教大學課程,再以先鋒手法推廣藝術,李銳奮為本澳藝術界付出太多。旁人認識李銳…
-
“克系美學”為恐怖影像開拓新的叙事空間
中文詞彙“不可名狀”闡述出了“克系美學”的核心——面對不可知的深層恐懼。不可知即代表著多元可能,可以自由嫁接科學技術、鬼怪神佛,從而提升恐怖片想像層次的同時也為觀者提供了熟悉可知的…
-
夢想小如微塵,亦終有實現的一天——訪《塵光》作者陳奇川
「微塵浮在空中,只要願意迎光飛翔,就會被人看見。」散文集《塵光》的書腰上印有這麼一句話。作家陳奇川來自潮汕一處平平無奇的鄉村,雖然生似蜉蝣,但是心向遠方。他在華南師範大學畢業後,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