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少鵬
簡介:張少鵬,現居北京,專注學術研究工作,喜與書本作伴,欣賞古典音樂。著有《餘音繚繞——澳門管樂口述歷史》。
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于3月24日至6月17日呈現個展“薩拉·莫裏斯(Sarah Morris):奧德賽”。影片作品具有非叙事性的特質,與藝術家本身的意識流思考方式有著重要關聯。藝術家本身更著重的是畫面的呈現,在影視作品中的鏡頭中,經常有著從宏觀及微觀的特徵,中觀層面的構圖較少著墨。在作品中可以分成兩部分,城市片段及人物肖像。但是對於莫裏斯來說,因其本身政治學的學科背景,對於城市的拍攝當中經常會出現對於不可知論及陰謀論的呈現,從畫面中、亦從建築物的外部性推延至對內部結構複雜性中,人類對於整個龐大結構的無力感。
城市畫面,片段敍事;北京突變,十年變遷。城市作品如《北京》、《里約》等,對于城市的群體性有著莫名的探究,更甚者,那更是一幅從拍攝者與被觀察者之間的鴻構。比如《北京》中,對于被攝影的對象之間很少會有連接的劇情,更多的是片段式的、破碎的故事;在鏡頭上表現出對事件發生的壓力感,從被拍攝者的身影中顯示出觀察者的視野,針對的是體現出在極權資本主義下,長久以來封閉的國度的開放性,以難得的高透明度姿態讓世界一窺究竟。實際上,北京在奧運會以後確實獲得了遠超于各國想像的生命力及動力,在短短十年時間,中國的發展成就確實令各國為之驚嘆。
城市結構,難以單純解釋。《里約》作爲莫裏斯的第11部作品,對她而言,透過不同的拍攝人物和場景,包括市長的日常、貧民窟,社交名流的生活狀態,將整個城市的組成部分立體解構,幷且配合狂歡節的結尾,在隱含灰色地帶却又真實存在著歡快氣氛之中,引導出莫裏斯所渴望呈現的畫面,城市的定義幷非單純的鐵板一塊,它具有多樣性,只有透過綜合的畫面搜集,才能讓人一窺究竟。
感情拉近,人物形象。人物作品是莫裏斯呈現的另一方面,在脫離了非叙事性的城市畫面,人物作品更像是人像素描,透過對話結構成整個人物的特徵,與城市作品不一樣的是,人物作品更具有强烈的情感幅射,如亞歷山大‧克魯格在《有限與無限》,對克魯格參與影視製作,作爲法蘭克福學派重要一員及與霍克海黙共事的過程作出了記叙,在影片中存在著莫裏斯固有的作品特徵,幾何圖像代表著的構圖方式,與現代化表徵的高樓大厦一樣,充斥著整個畫面結構之中。
社會規則,在結構內洞破陰謀。莫裏斯的展覽存在著强烈的,對當代社會,尤其以資本主義所帶來的社會階層構成的層級變化,當中引藏在背後的權力結構作出質疑;對城市化無限擴張的過程中,縱使權力擁有者亦不可能再有何力控制得了社會有機體相互之間的交叉,變動及扭曲了原有既定框架的構成作出瞭解釋。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05/09/%e4%b8%8d%e5%8f%af%e7%9f%a5%e8%ab%96%ef%bc%9a%e5%bd%b1%e5%83%8f%e4%b8%ad%e7%9a%84%e5%9f%8e%e5%b8%82%e6%8e%a0%e5%bd%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