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的課題——專訪李嘉美實驗劇場《嫲嫲的寶箱》

把親身經歷搬入劇場,看來是以藝術媒介記錄自己的故事,劇場作為一種藝術載體,再發展出藝術實驗(Experimental Art)的延申,當中既是以藝術創作的思索作為實驗動機,而意義也在於從觀察、探索和實踐,利用獨立形式表達立場,並以此作通向社會性、公眾性的有效途徑。第二十届澳門城市藝穗節中,藝術創作者李嘉美就帶來實驗劇場《嫲嫲的寶箱》,從陪伴嫲嫲經歷抗癌的最後一段路程中,利用話劇和實驗形式與觀衆探討臨終關懷和死亡的議題。

文/白慶之

圖/受訪者提供

把親身經歷搬入劇場,看來是以藝術媒介記錄自己的故事,劇場作為一種藝術載體,再發展出藝術實驗(Experimental Art)的延申,當中既是以藝術創作的思索作為實驗動機,而意義也在於從觀察、探索和實踐,利用獨立形式表達立場,並以此作通向社會性、公眾性的有效途徑。第二十届澳門城市藝穗節中,藝術創作者李嘉美就帶來實驗劇場《嫲嫲的寶箱》,從陪伴嫲嫲經歷抗癌的最後一段路程中,利用話劇和實驗形式與觀衆探討臨終關懷和死亡的議題。

「觀演者」親臨其境

《嫲嫲的寶箱》中,演出共有三個部分:體驗、劇場、分享會。在劇場開首,觀衆會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變作觀演者(Spect-actor),以兩人為組合形式,一人作照顧者,另一人作長者,需要進行的項目包括紗布包紥、推輪椅、帶視障眼睛模擬眼疾等,通過一系列的體驗,觀衆將直視感知照顧者和被照顧者(長者)的日常生活及感受。李嘉美對此表示:「照顧者是沒有時間預習的,這個角色説來就來。」因此她特設這個環節,借助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角色揭示命題,反思照顧一個人時兩者之間會遇到哪些問題,照顧者又會如何即時「拆彈」。

比起純粹在舞台上帶出主題,劇目選擇越過空間界限拉近與觀衆的距離,從對話和互動間聚焦於創作者所帶出的命題。現代戲劇的發展往往趨向打破「第四面牆」的隔閡,戲劇理論家高行健就曾指出,「現今的戲劇往往用一堵透明的牆……把台上台下演員同觀衆的這種交流自己給隔斷了。」著眼於觀衆的融入,令觀眾猶如親身目睹和經歷真實事件,也似乎在此劇中找到了對應。

寶箱的背後

體驗完畢後,劇場的節奏逐步帶領觀衆走進李嘉美與嫲嫲之間的經歷——面對嫲嫲的病痛,其從掙扎求全、彷徨無助,直到接受死亡的事實和進行善終儀式,繼而揭示嫲嫲的寶箱裏究竟裝了甚麼。觀衆隨著沉浸式體驗下,從方才被賦予的角色走進劇場主體,除了更為好奇寶箱裏的秘密,也可視「嫲嫲的寶箱」為象徵意義,揭示背後的深層反思。

「之所以叫《嫲嫲的寶箱》,是因為寶箱是真實存在的。」這個對嫲嫲如珠如寶的寶箱,從不讓別人打開,直到嫲嫲走了以後,李嘉美和家人才第一次打開寶箱,也讓她意識到寶箱裏裝的不僅是嫲嫲的寶物,還有她所感觸和自覺所要學習的地方,並觸發她在劇場中所帶來的深層反思。

在陪伴嫲嫲抗癌的路途上,她觀察到即使很多人都有探病和關心病人的經歷,但病人身邊的照顧者往往被忽略,她形容即使自己經常被形容為「孝順」,但隔著一道窗簾,卻隱藏著許多她與嫲嫲之間的矛盾時刻,「照顧者的心情和情緒也影響著患者的狀態,兩方也是不容忽視的。」除此之外,在此期間她眼看著人們之間的生死離別,也促使她反思活著的意義是甚麼、愛對方的定義是甚麼,「臨終者的離開,可能會令在生者有很多遺憾,或後悔當初溝通太少,相愛時間太短。但我們可以轉一個角度,讓這位「老師」教會我們,把愛用在仍然能回應我們的所愛身上,不要讓憾事一再發生。」

劇目走到最後部分,李嘉美特意安排大家坐下來一起分享觀衆自己的感受和經歷,她對此補充道:「我覺得聽別人的故事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甚至可以此借鋻。」她坦言自己并非這方面的專家,但明白到當事人的憂慮和疑惑,例如如何醫治、如何安排身後事等等,她希望能藉著分享令多一個人懂得對待臨終者,也令多一個臨終的人可以得到更加好的善終過程。

正視死亡 瞭解死亡

在李嘉美的著作《共老》,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從當前社會來看,大多人做到了『善始』,卻很少人實現『善終』。」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善終服務和生死教育逐漸為人所重視,而兩者之間同樣具有直視死亡的意味。關於善終服務,自英國開始推行至今已有十多年時間,歐美及澳洲等地,均有不同形式的服務提供全面的照顧,其意義在於對病患末期、治療希望十分渺茫的人提供妥善照顧和精神支持,維護病人的權利和尊嚴。

至於生死教育層面上,鄰近地區香港及台灣也在多年來積極推廣議題,台灣教育部更將2001年定為「生命教育」年,在中小學階段加入相關課程和活動,擁有十多年的豐富進程。澳門方面,雖然澳門鏡湖醫院康寧中心於2000年成立生死教育課程,於2016年訂下「生死教育十年規劃」,從多方面為醫護人員推動生死教育培訓,卻在坊間的普及程度始終未見突破。

她指出傳統社會習慣對死亡避而不談,臨終階段的生命價值和人格尊嚴常被忽略的情況,她認為無論是長者或年輕人,關於生離死別的議題意義並非局限於面對自己的死亡,更多的是從生死的啓示中得到省思:「正視死亡,瞭解死亡,在死亡前用盡200%的力量去珍惜對方的每一天,這樣才沒有時間去擔心死亡。」

發佈者:白 慶之,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1/03/01/%e7%94%9f%e6%ad%bb%e7%9a%84%e8%aa%b2%e9%a1%8c-%e5%b0%88%e8%a8%aa%e6%9d%8e%e5%98%89%e7%be%8e%e5%af%a6%e9%a9%97%e5%8a%87%e5%a0%b4%e3%80%8a%e5%ab%b2%e5%ab%b2%e7%9a%84%e5%af%b6%e7%ae%b1%e3%80%8b/

(2)
上一篇 2021年3月1日 下午12:06
下一篇 2021年3月1日 下午12:54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