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公社每年的「肢體解構」系列,夥拍多位資深藝術家作跨界創作,挑戰藝術載體的極限和想像。2021年度系列以「末日」為題,將於今年3月25至26日,假廣州大劇院呈獻裝置劇場《織·景·物:晚潮》,透過塑膠物料編舞,再次掀起人類與大自然關係的討論。
是次作品由石頭公社團長莫倩婷自導自演,夥拍視覺設計師聶雯婷,透過集中在塑料的本質探索,以肢體語言、裝置藝術探討身體與織品、萬物之間的關係。繼2019年上演裝置劇場《山水赋》後,石頭公社再次到廣州大劇院演出。
導演莫倩婷分享:「所有具有體積的東西,均由點、線、面,經緯架構交織而成。 織品/物料與人的身體於這層面的意義上其實相當近似。 我們均被結構而成,並能以同樣的方式被劃破解構。 人,作為主導社會的意識主體。 我們可有想過,織品,物料,他們會說話嗎? 我們所穿著的衣服,每天使用的物料,常常被看成身體的附屬品,但如果我們以織品/物料作為創作主導,我們如何利用肢體讓這些物料表達它們本質上要表達的訊息。 我們如何為物料編舞?」
是次作品在2017年澳門城市藝穗節於首演,大受好評:
「舞者處在塑膠袋飛舞的空間中,無語、被吹向後方,再變成一棵大泡泡回到舞臺上,展開如深海發亮的水母般奪人目光的姿態。」——摘自《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作者:羅倩
「身體的活動在燈光的配合下,引起的「線風景」像是連綿不斷的山丘一樣, 十分分優雅美觀。」——摘自《澳門劇場文化學會》,作者:杜子菡
關於石頭公社
石頭公社成立於1996年,為澳門非牟利文化藝術團體,為劇場多媒體創作及拓展生存空間而努力,以形體及舞蹈劇場為創作重心。一向積極嘗試不同形式的創作實驗,探索作品的各種可能性,亦積極拓展藝術敎育及推動澳門本土藝術。同時,石頭公社亦策劃及製作不同的藝術相關項目如展覽、藝術節及跨文化活動等。
已創作近五十個原創舞蹈及劇場作品。演出游走於澳門各地,由室內劇場到日常生活公共空間,如鬧市、廣場、公園、水池、酒吧、廢置商業中心、廢棄廠房、畫廊、鐵皮屋區、舊澳氹大橋、大廈天台、文物建築如大三巴牌坊、婆仔屋等。
石頭公社的作品常使用不同的元素來彰顯表演藝術的多樣性,如接觸即興、聯合創作、於演出作品中運用裝置、錄像及其他媒界;其他元素包括文字、音樂、現場演奏、樂團、面具及大形偶類。
為開拓更多新思維及想法,石頭公社常與不同界別的本地及外地藝團與創作人進行交流合作和聯合創作。其中包括韓國Shiim劇團、美國Fratellanza劇團、著名日本編舞松島誠、墨西哥音樂人Raul de Jesus Saldana、香港黑鳥樂隊等。
石頭公社曾於2008年於廣洲小洲村創立「石頭・小洲工作室」,並策劃「s/ow澳門・小洲生活藝術節」,亦曾與台灣牯嶺街小劇場及香港進念二十面體進行演出交流計劃,積極開拓海外的藝術連結與發展平台。
發佈者:Advertis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3/14/%e7%9f%b3%e9%a0%ad%e5%85%ac%e7%a4%be%e8%a3%9d%e7%bd%ae%e5%8a%87%e5%a0%b4%e3%80%8a%e7%b9%94%c2%b7%e6%99%af%c2%b7%e7%89%a9%ef%bc%9a%e6%99%9a%e6%bd%ae%e3%80%8b%e6%9c%88%e5%ba%95%e5%b7%a1%e6%bc%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