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二十日晚“華南師範大學、澳門城市大學慶國慶與澳門回歸交流音樂會”於澳門城市大學文化中心劇院隆重上演!
音樂會由澳門城市大學創新設計學院藝術學(音樂學範疇)博士生與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師生連袂演出,曲目包含民樂(古箏、竹笛、揚琴、琵琶、二胡)獨奏、重奏、弦樂獨奏(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管樂(小號、長笛)獨奏、聲樂獨唱、重唱、合唱等演出形式。
演出開場是華南師範大學師生的混聲四重唱,作品由澳門城市大學教授戴定澄於二○二四年創作的多聲部歌曲《築夢澳門》,通過核心三度音程動機貫穿、展開,以旋律、和聲及對位手法的層次遞進,音樂兼具抒情流行風味和藝術詩意特色。小號與鋼琴《夢後》是由澳門城大博士生薛焱方改編自法國作曲家弗雷的藝術歌曲,小號用柔和溫暖的音色,抒寫夢境的柔情。
聲樂二重唱《澳門之歌》是華南師大鋼琴教授楊淩雲作詞、作曲家魏揚作曲的一首男女生二重唱,深情講述了澳門的歷史人文,及無限的祝福和讚美。大提琴與鋼琴《帕格尼尼摩西主題變奏曲》在不同的變奏樂段中運用了泛音、連音與斷音交替等多重技巧,需要演奏家兼具精湛的演奏技巧和對音樂的深刻理解。澳門城大在讀博士、澳門樂團首席大提琴演奏家呂佳的細膩熱情的演奏,將音樂會推向高潮!長笛與鋼琴《D大調協奏曲第三樂章迴旋曲》、《d小調鋼琴三重奏》分別是古典、浪漫主義大師莫扎特和門德爾松的經典作品,由澳門城市大學在讀博士生們演奏,展現出古典由對抗變為和諧、由競奏變為互相感染之美。
竹笛與揚琴《掛紅燈》、古箏與鋼琴《蒼歌引》、中樂重奏《歡樂的夜晚》是澳門城大在讀博士生帶來的一組中樂作品,以傳統民間音樂為創作素材,具有濃郁的民族音樂風格,運用多樣的演奏技巧和音樂表現手法,為聽眾展現一幅幅鮮活生動的音樂畫面。
聲樂作品《歸來的星光》、《為你歌唱》、《我愛你中國》是聽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分別由來自澳城大在讀博士周越、華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男高音歌唱家張學樑、女高音歌唱家曾美英擔綱演出,精細雕琢的細節和技巧、華麗明亮、飽含深情的音色,感染了在場每一位聽眾。音樂會最後由華南師範大學合唱團帶來合唱作品《在天晴了的時候》、《澳門是個好地方》,其中《澳門是個好地方》是二○二四年由澳門城市大學教授戴定澄作曲、助理教授陳家豪作詞的一首反映澳門本土文化的音樂作品。
澳門博士研究生自二○二二年開辦藝術學(音樂學範疇)博士課程每年都會舉辦音樂會,筆者有幸聆聽三場。深深感到音樂會無論是演奏形式及舞台表現,都日益精湛,博士班的同學更有極具造詣的專業學者及職業演奏家。在戴定澄的帶領下,博士班不僅在專業技能上精進磨練,同時堅持以學術引導音樂實踐,用音樂實踐反哺學術研究。近年來在各級期刊(包括核心期刊)、主流報刊發表文論五十餘篇,其中多篇論文入選國內外重要音樂研討會議。
舉辦交流音樂會及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促使兩地、兩校音樂高校師生共同學習,拓展粵澳音樂研究、音樂實踐、音樂表演等各領域的相互了解和互相借鑑,推動了區域音樂文化的交流。
此次粵澳音樂學博士論壇,澳門城大博士班課題研究《全球區域文明視野下澳門南音社的非遺傳承研究》、《聖庇護十世音樂學院在澳門音樂文化體系中的定位與功能》、《文藝復興時期彌撒曲“武裝的人”主題起源考》等,體現了戴定澄一貫的教學理念,對澳門本土音樂社團、澳門城市音樂展開廣泛而有深度的研究。
從澳門本土的教會音樂、合唱音樂、傳統民樂、戲曲、民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教音樂等多元的文化視角,發掘澳門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從史料、手稿、民間採風等方面着手,通過專業技術層面的收集、分析、整理,以史學和技術分析相結合的方式,為澳門城市音樂研究開創了堅實史料和技術理論基礎,主動擔當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的學習者、研究者、傳播者。
透過這些研究,我們發現澳門本土音樂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背景,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在充分發掘整理繼承具有本土多元文化特色音樂時,如何發展和創新?如城大博士班的音樂會中推出的本土音樂創作或改編作品,在這個領域開啟了新的方向。希望未來更多更豐富,更具專業價值的本土音樂創作不斷湧現,推動澳門城市音樂文化煥發新的生命力。
發佈者:李 冰,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4/11/29/%e8%8f%af%e5%b8%ab%e5%a4%a7%e5%9f%8e%e5%a4%a7%e6%a8%82%e9%9f%bb%e7%85%a5%e7%99%bc%e6%96%87%e5%8c%96%e7%94%9f%e5%91%bd%e5%8a%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