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均祥—地水南音傳承人
地水南音(又稱南音說唱)屬於廣東地區特有的曲藝文化,源於盲人以廣東話連唱帶說故事的演唱方式,2009年及2011年先後被列入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生於澳門的區均祥作為澳門南音說唱的唯一承傳,於五、六十年代開始活躍於香港歌壇及粵劇戲班。區均祥精於演奏多種中西樂器,如洞蕭、笛、胡琴及薩克斯管等。70年代開始,區均祥在地水南音演唱上的造詣逐漸廣為人識,時至今日,已成為地水南音的代表人物。區均祥先生所唱的地水南音,腔韻深長,蒼涼有味,共嗚感強。
區均祥在2018年澳門藝術節舉行八音鑼鼓的演出專場
場地需要,更需要有心的觀眾
雖然地水南音作為澳門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區均祥認為,要成功傳承這項文化需要其他因素配合。「首先,希望演出的場地能夠有所增加,讓初班學生有機會踏上台板。崗頂是個好場地,但喜歡聽南音說唱的多數是上年紀的市民,對他們來說上上落落實在不便;雖然還有永樂、文化中心或者金碧可以選擇,但這些場地的排期都很滿,而且租金太貴,在現時如此多演出的情況下,是不足夠的。」區均祥指出觀眾數目並不是最重要,人數較少反而讓大家能夠靜心傾聽,最重要是對南音有熱情的觀眾。
學員訓練固定,生源理想
現時有一班固定的學員向區均祥先生學習南音已經有好幾年,學員多為全職工作人士,他們是因為對南音有很大的興趣才來學習。大家最初學的時侯幾乎都是一張白紙,甚麼都不懂,從初階班學到現在進階班,已經可以表演、彈唱、拍樂。現時每星期有兩節課,分別是午課及晚課,每節課二至三小時,課堂間每個學生都需要練習說唱,讓區師老師即場解說,亦有不少有心人私下向區老師學習。
基本功學習,選擇樂器隨興趣
初階班需要學習樂理基本知識,包括認識音調、音階,同時要求學員認識每一段唱的旋律,音階要準,要學拍子、打拍子,琴的五度和弦、八度和弦等。除了訓練音樂技巧外,亦會訓練臨場表演的處理。學習樂器多視乎學員的個人興趣,如胡琴、古箏、洞簫等均可以選擇,亦視乎學生們的先天條件及吸收能力而提供建議,俗語說:「適合他們的曲路,就給他唱。」唱的曲都會預先為他們選擇,當然,亦歡迎學員嘗試更多,這裡的學員都能夠表演多於一個的樂器。
區均祥在其粵曲曲藝音樂社留影
藝術結合,傳承創新
區均祥認為每一項藝術都值得傳承,不同藝術形式的結合對詠唱南音有價值的提高,又可以承傳發揚下去。所以,除了地水南音的演出外,區均祥先生亦與不同類型的表演藝術合作過,包括戲劇、歌舞團、曲藝團、西洋音樂等。現代人學習一件事情與舊時代相差甚遠,比如現在的電話就可以錄音和錄影,隨着時代和科技的進步,學習的方式亦是千變萬化。
創新作品,反映當代
南音說唱是比較古舊的曲藝,其曲文來自某些典故或英雄事跡,頗為冗長,一支曲一般二十分鐘,加上佈幕,出場入場,在兩個小時的演出中,觀眾能夠聽到的曲目很少。因此在這十多年來,區均祥都致力填詞和作曲,希望寫出新的作品,既可以揣合潮流,也可以反映現實,將過往與現在結合起來。在區均祥老師的創作中,均能夠感受到來自社會、人生百態或者英雄事跡的迴唱,滿佈人生喜怒哀樂。
15周年慶回歸與習夫人合影相片
望有接班人傳承文化
區均祥表示,在招收學員他最看重的是「興趣和心意」。俗語有云:「不怕蠢頓,只怕無心」。區師傅自六歲學藝,十多歲已在曲藝社教授學生,畢生貢獻於這項藝術,對於傳承,他希望能夠找到下一代的接班人,將文化傳承下去。「不想自己辛苦學回來的東西浪費,也不希望辜負教導自己的前輩,浪費他們的心血,地水南音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需好好保育。」
區均祥及一眾學員在盧家大屋_文遺南音賀中秋_活動中演出
演出預告
11月16日及17日,區均祥老師將有兩節地水南音的演出,第一晚是年度的師生演出,第二晚是他的個人演出,亦是師傅從藝60週年向愛好者、朋友、行內音樂人作出感謝。區均祥老師說:「學樂器,樣樣都咁難,但又樣樣都咁易。就好似做戲,睇你適合咩歌路,咩戲路。」他表示,吸收年青一代分享藝術才可以做到傳承,期望更多年青人學習地水南音,讓更多人懂得欣賞,亦希望可以吸納熱心人士幫忙籌劃及宣傳。
文化傳播大使課程南音說唱演示對年青人傳播講解
發佈者:Afra,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10/31/%e6%be%b3%e9%96%80%e5%9c%b0%e6%b0%b4%e5%8d%97%e9%9f%b3%e4%b9%8b%e5%82%b3%e6%89%bf%e7%8f%be%e6%b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