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政策的沉痾

藝文政策的沉痾

2021年即將結束,過去劇場由於疫情關係,先後經歷場地關閉、演出延期、觀衆率減半等問題,同時,文化基金與文產基金合併,澳門樂團和中樂團以公司模式獨立運作,均呈現有別過去的發展勢態;2022年政府施政報告明確指出,預計2023年底前啟用澳門文化中心黑盒子劇場,加之《澳門文化產業發展政策框架(2020-2024)》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文化戰略目標,又是否能助力本澳劇團走上更大的舞臺?

集思會尋求未來方向

今年4月,本澳戲劇界人士召開「抗疫集戲——戲劇工作者集思會」,至6月期間持續與文化局和立法議員會面,提出五點緊急措施及十項中、長期建議,包括改革藝文資助政策,解決場地不足問題,共建本地文化政策等,期望為藝文界出謀獻策。「本澳藝文政策雖慢慢推進,惟仍缺乏具體的政策方向,文化政策不太清晰時,整個城市的文化走向也較為模糊。」澳門劇場製作人/演員楊彬說。

根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2021年第2季《市民參與文化活動調查》數據顯示,觀看表演的本地居民有3.86萬人,按年減少5.2%,活動參與率下跌0.6個百分點至8.3%。楊彬回顧,自去年2月演出停擺,至6月底慢慢恢復,期間有人因生計離開行業,有些正朝專業化發展的項目,均需依賴票房平衡支出成本,入座率按防疫指引減半,觀衆數量的削減無疑對劇場影響甚大,「與過去場次、工作量一樣,過往起碼有1,200至1,500名觀衆,現在演五場不足一千人……日後即使座位數量恢復正常,又是否能維持以往的觀衆量?」

要預防觀衆數量逐步萎縮,宣傳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本澳適逢舉辦大型藝術項目,諸如澳門藝穗節、澳門藝術節、文化中心對外購買、委約製作的節目,在街牌和巴士站都可見鋪天蓋地的廣告,然而對比本澳民間劇場的宣傳,若非藝術圈的固定擁躉,則較少途徑緊貼劇場最新資訊。楊彬指出,本澳劇團宣傳上僅依賴自家社交媒體,以及傳統的貼海報、派傳單,難以有更多具備成效的宣傳渠道,「經常聽到有人說,為甚麼你們的戲不宣傳?宣傳涉及龐大開支,劇團寧願花在技術人員、設計師、創作人員、製作上,都難以花在宣傳上,我們曾試過瞭解巴士廣告價格,兩個星期約2萬元,已經是一個show的宣傳費。」

藝文政策的沉痾

除了觀衆、宣傳,場地緊蹙也是本澳劇團面臨的一大難題。楊彬認為,澳門擁有衆多藝團,但場地尤其缺乏,自回歸以來專業的劇院只有文化中心小劇院和綜合劇院,賭場劇院則需要龐大的觀衆量,本澳劇場在現有資源下難以消化。過去南灣舊法院大樓黑盒劇場作為表演的重要場地之一,建構出獨特的文化想象和藝術屬性,事實上具備條件成為市中心的藝術綜合體,奈何又要倒退回復原來的法院用途,唯有寄望文化中心黑盒劇場能有更明確的構想用途;

他進一步指出,過去政府曾透露有意把文化中心黑盒劇場做長演期演出,本澳過去累積不少優秀作品,建議可委約一些舊作品重演,大家共同下功夫探討如何讓作品更趨成熟,做一個本地文化品牌大包裝,透過政府資源和渠道,再次宣傳本地的優秀作品。

「澳門地方細小,加上娛樂不算多,疫情之下其實更有利、更需要表演藝術的發展,為社會注入活力……表演藝術過去是一個社交行為,人始終都需要社交,需要互動,本澳不少劇團做社區藝術,其實是活躍社區的好方法,他們亦不單只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同時建構更多歷史和文化。」

藝術作為城市文化的歷史建構和文明積累,過去夢劇社創作的《匠木浮城》、《漂流船廠》、《路遊戲》,均透過劇場形式訴説本澳船廠片區的故事,讓旁人更瞭解本土歷史文化,入學演出時也能引發學生的興趣。「我們為什麼要創作?為什麼要表演?就是用自己的身體訴説這一代的故事,告訴人們我們的文化歷史是什麽;藝術擁有其價值,也需要有好的文化政策支持它繼續發展。」

藝文政策的沉痾

進軍大灣區「單打獨鬥」

要行業穩定健康地發展,巡演是為方法之一,例如台灣劇團就以北部、中部、南部巡演,透過票房收益及支助,平衡成本資源及人員支出,利用盈餘支持下一次的創作;隨著特區政府近年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不少劇團北望神州探索市場,期望突破本澳觀衆數量的缺口,延續劇場的壽命;

曉角話劇社研進社同樣身先士卒,積極與各省市的劇院、機關溝通合作,但要嘗得頭啖湯,付出的成本也不少,尤其不同地區的報批和涉外政策並非一致,行政程序繁複,楊彬笑言這是他「今年最大的煩惱」:「演出很多個show,就要行很多個流程,不斷重複重複,有些地方也較為嚴格執行涉外政策。」

今年5月,劇團決定以longrun系列的《二月廿九》於佛山試水溫,在沒有資助底下「殺」過去出演兩場,期望開拓更多巡演點,該次演出成本約10萬元,最終票房收益約2萬元;成本與票房看來尚有一定差距,但對楊彬和劇團而言,踏出第一步用好的作品宣傳自己,累積基礎觀衆,是為長線投資的策略:「目前我們以小劇場為基礎,未來將開拓更多巡演點,由劇團作為製作坊提供資金投入,與内地劇院建構網絡,負責宣傳部分,目前進展成效不俗,但預計約3-5年才能談得上平衡收支和成本……滴水才可以成河,我們不似香港天團,或者林奕華的名字已經很火紅,因此要慢慢累積,讓更多觀衆認識。」

他又提及,報批行政程序上便利化,會更有利兩地劇場合作,「現在經常有單打獨鬥的感覺,這是一個很龐大的海,我們一直漂浮探索,倘若澳門在内地有專門宣傳的合作平臺,集中本澳劇場打入内地市場,將會更有效。」

藝文政策的沉痾
藝文政策的沉痾

筆者語:

澳門劇場問題已成為老生常談,翻查記錄無論是若干年前乃至今天,所探討的議題實際大同小異,特區政府年復一年推出不同文化政策,但「文化」一詞指涉的範圍之廣,又能否貼地解決劇場的切膚問題?仍然有多少問題沉疴待解?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無疑成了本澳劇團打開市場的新契機,政府更應主動「搭台」聯動本澳優秀劇團,包裝本土品牌進駐内地,除了能讓業界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也有助本澳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吸引更多年青人在藝術路上并肩而行。

發佈者:白 慶之,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1/12/27/%e8%97%9d%e6%96%87%e6%94%bf%e7%ad%96%e7%9a%84%e6%b2%89%e7%97%be/

(0)
上一篇 2021年12月27日 下午4:09
下一篇 2021年12月27日 下午4:56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