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是在木魚、龍舟的基礎上,經過說唱藝人結合一些地區音調作加工提高,長久發展而成的一個曲種。廣義的「南音」泛指廣東地區的粵語說唱,其中包括了狹義的南音(通常指自彈自唱的地水南音和唱伴分開的粵曲南音)、木魚(多為長篇故事,無伴奏,節奏自由,唱詞以七字句為主。長篇的木魚有時需數十甚至數百小時)、龍舟(民間藝人手持雕刻木偶龍船走街穿巷的賣唱形式,演唱時敲擊小鑼鼓,擺動龍舟。龍舟沒有起板和過門,演唱近似於吟誦)和粵謳(嘉慶年間已流行於珠江三角洲一帶,篇幅較短,格律嚴峻,有起板和過門,用椰胡和其他樂器奏過門,但不一定每句唱腔都伴奏)。四種歌體,均以廣州方言演唱。
南音舊時都是以賣藝的方式在坊間流傳,後來被吸收入粵曲中,成為一個曲牌,過門略有修改,至此就有了地水南音和粵曲南音之分。作者采訪本地南音唱家楊焯光先生,楊先生認爲:地水南音之得名,與失明人士有直接的關係,因為他們以地水自稱,是地下之水,不見光明之意。
澳門資深作者李烈聲先生對失明「盲妹」沿街賣唱的情景有很生動的描述:「清末廣東的歌妓賣唱,不稱「唱女伶」,因為早歲沿門賣唱者,多為失明貧家女子,文雅點稱之為「瞽姬」,粗俗點稱為「盲妹」,她們手持椰胡、月琴、三弦等樂器,沿街呼喚賣唱,其聲淒厲,令人為之惻然。我小時對此,印象頗為深刻,先慈心軟,常把她們喚來贈予「雙毫」數枚,不須唱歌,吩咐她們早早歸家休息。後來,才有一些並非失明的歌女出現,她們也是沿門賣唱,口中呼叫「打琴唱嘢,有嘢唱,玉葵寶扇,夜吊秋喜……」,她們不像盲妹那樣骨瘦如柴,衣衫襤褸,形象大有改善」。(李烈聲,2016)
文章也詳細披露了澳門當時兩位唱家的狀況:「清朝末年……澳門瞽師及師娘皆不少,在芸芸瞽師中,又以劉就和地水二人最負盛名。劉就善唱富貴榮華的歌,善頌善禱,使聽者心花怒放。富商豪門,家有喜事,多邀劉就臨門唱曲,賓主大悅,賞賜豐厚。反之,地水善唱愁苦怨悵、弔喪懷感之曲,他唱《客途秋恨》和《男燒衣》(女燒衣亦哀感頑艷),無人可及。故前者的擁躉為富貴人家,後者擁躉為小戶人家、怨婦愁媛。歌唱所得有限,戔戔之數,唾手即盡,毫無積蓄……」(李烈聲,2019)澳門當年的南音興盛一時,名家輩出。「黃昏時段,常有劉就瞽師,或銀嬌師娘的南音,那是老人家與主婦最歡樂的時候。後起的黃德森就是劉就瞽師的門人,劉就也是銀嬌的夫婿,他們南音的功力,已是地水的繼起者。據說,白駒榮平日有暇,常到澳門躺在煙床上,吩咐地水唱南音,讓他揣摩。所以,《泣荊花》是別人唱不來的。而劉就夫婦之深獲澳門人喜愛,也是理所當然。檀板聲中,南音悠揚,收音機旁,站滿了聽衆,澳門人雖窮,也深深感受太平之樂。」(李烈聲,2015)
舊時澳門無論街頭地水南音賣藝,抑或後來50年代收音機盛行時的電臺地水南音演唱節目,都為本地民眾留下難以忘卻的集體回憶。這些流傳於澳門的南音曲目,多為描述人生傷感之事,在藝人低回婉轉的唱腔中,盡顯滄桑,令人百般回味。
現時還因際遇,發現無意中保留下來的瞽師黃德森當年在澳門電臺演唱的7分鐘珍貴錄音,筆者主持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澳門卷》項目的團隊成員,對該錄音進行了樂譜和歌詞記錄,以下載出,供讀者瞭解:
澳門當代著名的地水南音民間藝人還有有吳詠梅(1924-2014)、區均祥(1945-)等人,以她(他)們為代表的澳門地水南音及其傳承,不僅獲得澳門特區政府的重視支持,也得到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項。
86嵗的資深藝人馮華師傅認爲,「目前港澳來説,祥哥(區均祥)是第一,無人能及……。祥哥的味道,那種生活化,音樂的靈活性,説唱的節奏自然,委婉有味,祥哥唱的低沉腔韻,近乎前人地水的悲涼,而説唱技巧的拿捏,能夠悲而有韻,喜而有致,深得説唱夾雜的真傳,令南音在他唱起來,自然韻味,具有悲喜隨聲的口頭説唱藝術的真摯……地水南音的演唱,祥哥現在是正宗的。」(譚美玲,2012,55)
澳門著名作家湯梅笑女士,在題為《南音的保護鏈》的一篇文章中,對當年澳門街頭的南音有如下的回憶:「我對廣東南音及木魚、龍舟的曲調並不陌生。在童年時代,這類廣東地方歌謠雖然已向下坡走去,但每於年節仍有民間藝人於街頭閭尾「數街石」,在人家門前演唱語出吉慶的木魚、龍舟討個零錢;直至六十年代前期,澳門綠村電臺每於下午仍在播出由黃德森瞽師彈箏獨唱的南音節目,聽他把《東周列國志》的《武王伐紂》,《隋唐演義》的《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薛剛反唐》以及《羅通掃北》等等一個個地說唱下來,讓人癡醉;每到關要處,「琤琤」掃一下箏弦,聽者心臟都被提起來了」。(湯梅笑,2014)
當年的南音,是「六十年前……穿梭在澳門福隆新街的燈影翠袖之中的寫照」,只是「聲還在,景不復留了」(沈秉和, 2014)
今天,在澳門有關部門的關注下,尤其是一批文化人的積極參與和推動下,本土南音文化保育做得有聲有色,一些珍貴的歷史錄音被發現,在世藝人的大多演唱被搶救性錄音,不少還被精心裝幀出版。如,2009年出版的《區均祥地水南音集》,收有區均祥演唱的《霸王別姬》等錄音;2013年12月,由澳門出版協會隆重推出的「地水南音:七月落薇花」唱碟及文字說明冊在該月的書展上同讀者見面,該碟包括了吳詠梅女士親唱的《七月落薇花》以及杜瑞華《雁歸詞》、潘玉霞《吟盡楚江秋》、湯梅笑《樓頭月》的南音傳統唱段。此外尚有唱家楊焯光錄製的《男燒衣》等曲目。也有不少地水南音唱家,自發撰寫南音新篇,如周剛撰寫的《長生殿》、《戒賭歌》、書法家陳志威撰寫的《鄭觀應》等。
本文參考文獻:(按英文字母或姓氏笔画順序排列)
Jose Neves Catela(若瑟‧利維士‧嘉得禮)
2001《永不回來的風景-澳門昔日生活照片》
(MACAU MEMORIAS REVELADAS)(澳門:澳門藝術博物館)。
李烈聲
2015《60年前的澳門電臺》(澳門:澳門日報2015年2月1日)。
2016《一幾兩椅唱女伶》(澳門:澳門日報2016年11月26日)。
2019《榜眼瞽師劉就》(澳門:澳門日報2019年5月11日)。
湯梅笑
2014《南音的保護鏈》(澳門:澳門日報新園地版2014 01 10)。
譚美玲
2012《南音客途記聲跡》(澳門:澳門大學)。
發佈者:戴 定澄,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3/28/%e6%be%b3%e9%96%80%e7%9a%84%e5%9c%b0%e6%b0%b4%e5%8d%97%e9%9f%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