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筆者擔任雜誌執行主編近三年時間以來,一直面對疫情的反反覆覆。說實話,這種疫情常態化意味着藝術活動計劃的無限延期、無了期等待、無預兆的中斷,在商業社會的思維之中,極力勸勉各位藝術工作者轉行,或多找一下副業。畢竟人類生活的必需品是面包,藝術並不能果腹。尤記得在2020年初的時候,突如其來的疫情令本刊也面臨一個危機,畢竟作為一本藝術刊物,連藝術活動都近乎沒有的情況下,記者們可以訪問誰,應該如何去訪問呢?當時,筆者就想不如就問一下澳門藝壇的大佬們給點意見與想法,作為鼓勵也好,勸勉也好,為一眾藝術工作者發聲也是挺不錯,就此出現了沿用了兩年多的“封面專題”。
當時,僅餘的藝術活動幾乎都在網上進行,印象較為深刻的是,澳門樂團及澳門中樂團都把藝術演出錄製下來,放到網上供觀眾欣賞。當時並沒有太在意,豈料本次6月疫情,筆者在往常電腦前工作的時候(了解筆者工作狀態的人應該知道,筆者是長期放音樂的),無意間按了他們的錄製品,想不到出來的效果是喜出望外。但是,聆聽的次數卻是不甚了了,或許不少人會說,因為澳門的觀眾不多,所以聽的次數較少,問題是,網絡世界是全球的東西,作品是可以隨時讓人翻閱的,連筆者多年前任澳門一所學校管樂團指揮時的作品,點擊率都意想不到的高,可見,網絡世的互通是沒有界限的。仍然記得筆者那一次的演出算是學校樂團首次整齊地、有基本樂器地演奏,水平真是乏善可陳,節奏出錯、亂七八糟,再次聆聽也是令人毛骨悚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fopi1TbzNI&t=82s
Twist and Stomp!
CN Middle School Wind Orchestra, Macau
這種情況讓筆者再度想起年青時候在德國求學還搞了個畢業音樂會(利申:筆者當年在德國取得的碩士學位壓根與藝術沒有任何關係,純粹是喜歡音樂又找到一些志同道合亂玩一通,豈料最後加入了市內的室內樂團,估計他們覺得亞洲面孔比較新鮮)。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2Jl1JOLRpQ
La Fille aus Cheveus de Lin The girl with flaxen hair Clarinet
那麼,為甚麼有時候一些正經八百的演出,內容是達到一個國際水準的,反而觀眾廖廖無幾,一些作品沒有多好,反而有意想不到的注意。或許,就在於普遍觀眾對欣賞藝術的習慣有關。比如澳門樂團的演出,雖然在澳門的彈丸之地,人口不多,但是在疫情前已經具有一定的人氣,本地的觀眾群也是逐步成形,雖然要達到吸引鄰近地區觀眾特意入場仍然是較難,但是可以肯定在接近二十年的改組後,樂團的水平是不容置疑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5GG0jD16Xo
El Tango – Salon Orchestra Erfurt, Germany – World Music Day Performance 21 – 06 – 201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YNp91YARBE&list=UUkQOAFiOhG9jIVDuMbx6jCQ&index=7
澳門樂團《浪漫愛管弦》音樂會 | Macao Orchestra “Charming Romance” concert
問題在於,樂團的根與本地的觀眾關係沒有很強,所以即使是本地的藝術團體,在疫情前經常游走國內外,作為介紹澳門的一張亮麗名片也是一個挺不錯的發展方向。但是,如果與本地的青年關係不深,自始至終也不過是一個買回來的東西,就是“送文化”,不是“種文化”。反觀來看,澳門管樂協會的音樂推廣工作就顯得比較親民一點,不論在演出的風格,涉及的本地音樂藝術愛好者的數量也是達到一個較高的數字。筆者記得過往一首搞怪的作品,今天獲得的瀏覽量也是挺意想不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3lav-6FkTs 櫻桃小丸子組曲﹣澳門青年管樂團
最後,網絡世界的數字不可以斷定作品水平的高低,不妨思考一下,為甚麼公營與民間推動之間具有這種落差,尚不計成本效益問題,也幾乎可以確信民間的活力能夠帶動的自主性、精神使命、勇於創新、機動力強的特點令作品的生命力更強,而且根亦能更好栽種於民生之中,其生命力更能帶動民眾參與在藝術的活動之中。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7/30/%e7%96%ab%e6%83%85%e4%b8%8b%e7%9a%84%e8%97%9d%e8%a1%93%e6%b4%bb%e5%8b%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