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Clement Valla與策展人林小雯於十月在氹仔益隆炮竹廠舊址呈獻了公共藝術作品《澳門點雲花園》。作為“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公共藝術展的一部分,其主旨在於探索自然與科技,真實與數位再現之間的關聯。
林小雯認為,公共藝術的最大特點在於其與公眾的接觸和互動。與博物館內的藝術品有所不同,公共藝術強調其高度的可視性,以便居民在公共場所自由欣賞。“炮竹廠不僅是城市的一部分,多年荒廢的空間成為許多植物的棲息地。我們會在假菩提樹間設立兩座LED熒幕,讓訪客感受真實的自然與電腦視覺下的自然之間的強烈對比。”
一窺電腦視角創造虛擬
LED熒幕上展示的是澳門當地的植物,如果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動態影像帶有馬賽克和低分辨率的效果,甚至有些像是軟件無法精確捕捉景象時所出現的錯誤。林小雯指出,即便3D掃描和點雲技術相對成熟,電腦仍不擅長分析及理解自然環境。“其實熒幕上這種不精確的影像,正是藝術家覺得充滿玩味的地方。Valla追求的不是科技的完美複製,希望我們可以一窺電腦的視角,它如何透過數據收集及分析去理解並創造虛擬現實的世界。”
在炮竹廠數百米外,就能看到澳門的“巴黎鐵塔”,林小雯指當美籍法裔的Valla在異地看到自己文化的建築,他感到非常不可思議。林小雯指出,藝術家除了有感於澳門混雜的現代城市景觀,對由殖民歷史帶來的本地植物的多樣性充滿興趣,這些元素都帶進了他創作的《澳門點雲花園》之中。
以數位形式建立當代公共藝術,看似順理成章,但新媒體作品的搭建和維護殊不簡單,在各大城市公共藝術創作中不屬常見,“新媒體公共藝術需要面對許多環境上的限制及挑戰,我們依然期待人們能體驗到炮竹廠的自然遺產,以及Valla透過熒幕再現的自然影像。”
科技信仰影響觀念與行為
除了《澳門點雲花園》外,林小雯亦與策展人陸竹共同策劃了另一個“藝文薈澳”展覽《致__的啟示錄》。展覽邀請七組本澳及外地藝術家,以遊戲、文字、圖像、緣份、地理、命理、紀實等議題,探討科技、信仰與人類命運的本質。
本年度藝文薈澳以“命運的統計學”為主題,而《致__的啟示錄》特意將“致”後面的名字留白。林小雯憶述回澳後,她發現許多身邊的朋友都會請命理師幫他們起名。“在我們傳統文化中,名字與命運息息相關,甚至被視為主宰人一生的運氣。相對地,在科技及人工智能日益發達下,我們的思考和決擇依賴科技,科技及信仰均影響我們的觀念與行為,展覽嘗試揭示在這些影響之下,人能夠如何選擇及主導自身的生命和情感。
展覽中有一個作品名為《人工智能玩具》(劉安妮,二○二一),以機器學習市面上男孩及女孩玩具的描述,再生成新的玩具。林小雯指出,我們的社會中有着對兩性的刻板印象,當人工智能直接學習現實中的商品時,便延續這樣的刻板印象。“人工智能在這個過程中扮演了甚麼角色呢?這個作品所生成的玩具完全複製了傳統觀念中‘男孩玩模型、女孩玩玩偶’的刻板印象。人工智能方便快捷地對大量市場數據歸類、總結,但它也可能簡化及抹殺了個體之間的差異。”
《致__的啟示錄》中的不少展品亦與本澳社會及文化息息相關。例如,其中一位藝術家樊燕君以石雕及拓印製作了一系列不同年份的澳門壹元硬幣(《壹圓》,二○二○),並以博物館的展示方式呈現,如同提前將被電子貨幣取代的本地硬幣放進博物館作紀念。此外,展品中還包含了許多新媒體元素,除了以人工智能生成的玩具外,還有藝術家創造的算命程式(梁子毛,《新仙》,二○二三)。“新媒體藝術在科技的推動下日趨成熟,然而在澳門,推動新媒體藝術的團體卻相對較少。我們希望能藉由這次的展覽,將這種藝術形式展現給大眾。”
發佈者:William,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10/27/%e3%80%8a%e6%be%b3%e9%96%80%e9%bb%9e%e9%9b%b2%e8%8a%b1%e5%9c%92%e3%80%8b%e5%91%88%e6%95%b8%e4%bd%8d%e8%97%9d%e8%a1%93%e9%ad%85%e5%8a%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