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受訪者提供
引言:人終其一生都在尋找着些甚麼,如適合的伴侶、生活方式、處世態度、甚至是人生意義,每個人在這段旅程中所需的事物亦不盡相同。馬錦強學習藝術逾40載,在今年初舉辦《尋覓》馬錦強水墨寫生作品展,展出他近年約30幅描繪本澳著名街道、建築及自然風光等的寫生作品,向大眾分享他在作畫技法及生活上的“尋覓”過程。
自小培養藝術造詣
“我自小便很喜歡畫畫,依稀記得小學時期是我第一次在畫畫和書法上,受到他人青睞的年紀。小朋友受到稱讚就會更用心去做,因為當時那種成就感,令我對繪畫和藝術方面產生興趣”。作為早期出國留學且攻讀藝術的澳門人,馬錦強慶幸自己的父親是個想法開明的人,才能讓他勇敢追逐夢想。

他憶起一九七○年代,當時澳門人對藝術的了解尚未普及。在升學前,他選擇與父親敞開心扉,表達自己對藝術的熱愛,期望進修繪畫技藝的決心。“當時爸爸對我說:‘喜歡甚麼就去讀吧’,他甚至說,如果回來找不到工作,可以找相熟的朋友介紹我到電影院畫廣告,正是他的支持,鼓勵了我堅定選擇修讀藝術的心。”他後來於加拿大康科迪亞大學就讀藝術學,主修平面設計。

一九八○年代初,馬錦強回澳後便擔任公職,主要負責藝術展覽推廣及管理,為他人策劃展覽,亦偶爾參加聯展,展出一、兩幅自己的作品。“雖然期間工作繁忙,在閒時我也有繼續畫畫,漸漸成為了一種日常減壓、自我對話的時間,與生活密不可分”。後來,他在不同興趣的驅使下繼續進修,2004年獲暨南大學中國古代文化史專業碩士學位;2012年獲北京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博士學位。在成為一名享負盛名的學者後,他的內心仍住着那名熱愛藝術的少年。
中西文化融合的風格
近年離任公職後,馬錦強開始研究自己的繪畫方法和藝術風格。“我自小便喜歡畫畫和書法,因此我由這個方向思考如何將兩者融合,即將西方繪畫技法融入到中國水墨的作品”。嘗試使用水墨作畫的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但在每次的實踐中,他總能找到新的突破。“因此我回到原點,以戶外寫生作開始,首先用手造紙及纖維筆作畫,之後改用中國宣紙及水墨來寫生。在摸索數年後,我才參透到水和墨之間的關係,逐漸領略箇中奧妙。”自此,他便利用中國的媒材、西方的技法,“洋為中用”地繪畫出一幅幅具個人特色的作品。

馬錦強作品中的主體,皆以具當地特色建築物為主,利用筆觸勾勒出建築物的立體感及陰影線條,是一件令他着迷的事,他也經常到澳門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附近即席寫生。“我覺得澳門最特別的是中西文化交融的風情,我所畫的這些澳門建築物,均是中西文化的表現”。他憑着對澳門建築和歷史的透徹了解,在作品上,也會以書法寫上畫中建築物的歷史背景,讓觀眾看着建築物現在的模樣,想像那些留下來的歷史痕跡。

人生便是不斷的尋覓
第一次辦個人展覽,馬錦強取名為《尋覓》,他分享,起名的緣由與他在尋找藝術風格上的方向及被畫下的建築物的過程。“有一張在吉隆玻畫的畫,當初我並非選擇畫它,而是先對唐人街的兩層平房感興趣,但在坐下打算作畫時,馬路中間的巴士一直來來往往,把建築物擋住。後來我再在街上尋找,在街尾轉彎時,便一眼看到一間像是中國式廟宇般的古老建築物,名叫陳氏書院,我當下被深深吸引,便馬上選擇把它畫下、記錄下來。”他認為,尋覓過程中並非路路暢通,但只要願意繼續向前走,也許會有意外收穫,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藝術很抽象,每個人的定義都不一樣,我覺得藝術是治癒的、快樂的,我畫畫不是為了別人、為了名利,而是純粹地喜歡畫畫、喜歡澳門的建築物,我想要把澳門的名勝古跡都畫出來。”馬錦強把一切他所喜歡的元素結合,多年來不停尋覓、思考及探索如何可以畫出自我,成就了他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

發佈者:Tracy Cheang ,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5/03/29/%e9%a6%ac%e9%8c%a6%e5%bc%b7%e6%8f%90%e8%b5%b7%e7%95%ab%e7%ad%86%e5%b0%8b%e8%a6%93%e8%87%aa%e6%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