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五馬路位於路環西南部(路環市區西部),南從譚公廟前地起沿海邊至北端的屠場前地,為馬忌士前地(雅憩花園)的所在地。該馬路是為了紀念葡萄牙在1910年10月5日發生的革命而命名的。
整條十月初五馬路是一片具有南國海島風情的幽靜天地。 馬路的一邊是中式、葡式交替的錯落房屋,歐式的粉色別墅與傳統的中式民居相間隔,而一邊臨海,欄杆外是淺淺的海灘,遠處還能看到漁民曬網,海灣的對面就是珠海的橫琴了。這條水道是珠江口有名的十字門的一部分,山光水色,美麗怡人,頗具澳門半島西灣景致,有離島“西灣”的美譽。
(1)譚公廟與譚公廟前地
十月初五馬路南端的譚公廟前地,是譚公廟前的一片廣闊空地。它一方瀕臨海濱,與橫琴島隔海相望;另一方綠樹環繞,環境優美且清靜,是路環島一個頗具吸引力的旅遊勝地,也是一處不可多得的休憩區。譚公廟建於清同治年間,距今已有百多年,廟內除供奉譚仙聖外,還有一雙由鯨骨雕制而成的龍舟,是一件已有百多年歷史的文物。還有立於廟旁的一塊極具歷史價值的“路環勒石曉諭”石碑,此碑是清道光七年,即1827年由清政府頒佈,禁止官兵向途經當地的漁民勒索的告示。石碑原位於中街,1980年重整工程時搬來此處。
(2)聖方濟各聖堂
沿著十月初五馬路往北走,便會看到聖方濟各聖堂。葡人於1864年佔領了路環,為島上之華裔兒童提供宗教教育,於1903年興建了一所學校及一間小教堂,1928年修建成現今的聖方濟各堂。堂中曾收藏聖方濟各的右臂骨,現已轉移至聖若瑟修院聖堂供人憑弔。聖方濟各,1506年4月7日出生於西班牙,1534年開始與聖依納爵一起傳教,創立了耶穌會,1549—1551年間到日本傳教,因是第一位到日本傳播天主教的教士而被稱為“遠東傳教士”。
(3)馬忌士前地
聖方濟各教堂前的空地即是馬忌士前地,當地人多稱它為“教堂前地”,是市民喜愛的休憩場所,也是遊客必到之旅遊勝地。這裏也是路環島上舉行露天表演和娛樂活動的最佳場地,常常為此地增添不少熱鬧的場面和氣氛。
該前地以當時的澳督意度亞瑪忌士命名的。前地不大,為長方形,地面鋪砌著葡式石仔路,黑白相間,呈波浪形狀,仿佛在向遊人訴說著路環島與大海結下的那一段不解情緣。前地兩側建有方形的花圃和長長的走廊,井然有序的佈置與建築獨特的聖方濟各教堂相映襯,使前地充滿異國情調。遊人到此,邊欣賞迷人景致,邊享受習習海風吹拂,無不為眼前美景所陶醉,幾疑置身於葡國某海濱城市! 該前地還有三個圍以鐵欄的水池。中間的水池邊轟立著一塊紀念碑,紀念碑與教堂遙對,四周由倒立的炮彈形鐵柱環繞,是為紀念1910年7月發生在路環的一次打擊海盜戰役而建, 碑的正反面列有“攻戰於一九一零年十月十二至十三日”的中葡文字樣。
(4)路環圖書館
路環圖書館大樓為古樸優雅的單層葡式風格建築,正面有六根支柱構成的回廊,與現為民事登記局的前氹仔圖書館大樓極為相似,現為澳門文物。
該館建於1911年,前身為路環公局市立學校,是當時離島三間小學之一。後來幾易用途,曾作西醫診所及葡人蒙地路私人別墅。蒙地路逝世後,曾長期空置,因年久失修顯得殘舊破爛,直至1983年,由當局撥款重修,改為圖書館,推廣文化,既方便當地居民借閱圖書,也為青少年提供一個學習場所。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7/09/08/%e5%8d%81%e6%9c%88%e5%88%9d%e4%ba%94%e9%a6%ac%e8%b7%af-avenida-de-cinco-de-outub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