嚤囉園路Ramal dos Mouros

 

        嚤囉園路其實是一條單行小巷,東北西南走向,東北端與馬交石炮臺馬路相接,西南端連接水塘馬路。嚤囉園路的一側是回教墳場、警察局指揮部輔助部門,一側是學校圍牆,平時人車稀少,環境寧靜,可是賽車期間卻是跑道路段,賽車賓士角逐聲響隆隆。


 嚤囉園路Ramal dos Mouros

嚤囉園路位處於澳門花地瑪堂區


嚤囉園路Ramal dos Mouros

嚤囉園路的地圖

嚤囉”與嚤囉園


        “嚤囉”本是葡文對回教徒的稱呼,而本地人則把詞借用過來泛指印、巴籍人。因此,人們把回教墳場稱為“嚤囉園”,經過回教墳場的路則稱為嚤囉園路。嚤囉園是澳門唯一一條以“嚤囉”命名的街道。而在香港嚤囉之稱使用得更廣泛,例如“嚤囉街”、“嚤囉廟街”。說到澳門的穆斯林,人們常常把他們與後來從果阿來澳門當員警的軍人混淆。來自果阿的“嚤囉”部隊是印度的基督徒。從1872年至1874年統治澳門的歐美德子爵要求他們到澳門,目的是適應當時澳葡當局的政治軍事需要。他們在1873年到達澳門後的一年裡,建築了摩爾式的“嚤囉兵營”。雖然飽經風雨,這座位於媽閣廟附近的兵營至今依然保存完好。


        目前關於嚤囉園的建成時間有三種不同說法。施其樂、範岱克的《1700—1930年珠江三角洲的穆斯林》中說道:“1854年華克亞克穆斯林公司(Cojak Muslims & Co.)經理傑拉茲·曼克(Jeraz Manjee)從澳門葡人菲利浦·奧佐裡奧(Felipe António Ozório)手中購買了一座鄉村花園作為穆斯林公共墓地和一座小清真寺的用地。這塊地在瑪麗亞二世堡壘(即馬蛟炮臺)的下方,離華人村莊望廈不遠”。而路易士·庫尼亞(Luís Cunha)在《澳門的穆斯林》:“澳門穆斯林於1851年建起了一座清真寺和一座公共墓地”。而唐思則認為:“墳場始建於1774年。據說當初是由一群果阿航海商中的回教徒興建一座小型清真寺,供他們對真神阿拉和先知穆罕默德膜拜。在該寺建立200周年的1974年,曾由港澳教徒重修。”對比這幾種說法,施其樂、範岱克說的更為詳細,具體購買時間和買賣雙方都交待清楚;路易士·庫尼亞的說法與前者相差不遠,只是記載相對簡單;唐思的觀點則是由“據說”而產生的,這一說法的來源尚待考證。綜合上述, 1854年說似乎更為可靠,其他說法有待於更多資料的支撐。


       被稱為“嚤囉園”的回教墳場占地面積約3500平方米。墳場的入口建有一座建於1973年高大門樓,上書:“澳門伊斯蘭法真寺及墳場”。墳場內葬有不少中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的伊斯蘭教徒,不分國籍,只要信奉伊斯蘭教教便可安葬於此。墳場內大樹成蔭,其中著名的有大樹鳳梨。墳場週邊有高達2米多的圍牆,馬路旁難以窺見其內部。園中的清真寺由幾個穆斯林社群共用,每逢週五便有很多印尼婦女到這裡禱告。清真寺和墳場一起,印度人移居到澳門卻抹不去的集體記憶,默默地見證歷史,也以特有的方式不斷地啟迪今天。

嚤囉園所處的街角正在嚤囉園路與馬交石炮臺馬路的交點,街角左邊一段斜坡通往馬交石炮臺。炮臺帶刺的鐵絲網後面樹木凋零,氣象肅殺,而穆斯林花園和清真寺的大片竹林及茉莉交相輝映,生趣盎然,兩相比照不禁令人感慨。


嚤囉園路Ramal dos Mouros

清真寺的正門

嚤囉園路Ramal dos Mouros

嚤囉園的祈禱室

嚤囉園路


       嚤囉園路是澳門唯一以Ramal為葡文街道類型,路名最早出現於1925年的街道名冊。但在1889年的澳門憲報中也已出現“摩囉花園之路”,內容為:“東望洋山及該山向海邊馬路,及馬交石炮臺山,並前往劏狗環之路,即摩囉花園之路,現爲疫症人墳墓等處,一概禁止行人,特出示粘在常貼告示處。”

在更早的W.A.里德1856~1866年《澳門和離島》圖中,也繪製出嚤囉園路的一段。地圖中的嚤囉園路要比現在短,只在馬交石炮臺馬路前止,並沒有穿過馬交石炮臺馬路而與其另一端相交。


嚤囉園路Ramal dos Mouros

嚤囉園路

濠江中學


       濠江中學位於嚤囉園路的左側,其正門則位於亞馬喇馬路。濠江中學由昔日在一間破屋開辦初級小學,發展現時為由四個校區組成的學校網路,今位於亞馬喇馬路的為學校本部。


濠江中學創建於1932年,校址在天神巷,首由黃仁輔校長主理,是一所以愛國、愛澳、為社會培育人才為宗旨的學校。創辦之初僅設初級小學。1935年,黃曉生校長接辦,並由黃仲榆先生任董事長,校董會積極推動校務發展,歷數年而發展為完全小學。1936年開設初中部。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澳門人口激增,求學者眾,本校擴充班級,兼辦婦女夜校。翌年,中學部擴設於近西街(今美麗街)11號,小學則設於惠愛街32號。1941年,小學分校擴遷至鏡湖馬路73號~75號(即幼稚園現址)。 1942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澳門經濟蕭條,中學部被迫遷回天神巷。翌年,中學部再遷鏡湖馬路,與小學同址,並改為免費中學,備受社會人士贊許。2000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一周年,國家主席江澤民親臨濠江中學視察。江主席讚揚學校在社會上發揮的作用,並題詞“濠江中學,桃李芬芳”。


濠江中學的所在地為原為一花園,稱為“陸園”。王文達對此有記載:“當年除有螺絲山下之樂園外,尚有陸園一所——即今濠江中學校址,既設涼亭茶座,更備秋千槓架等以吸引遊人。”關於陸園,馮印雪有《陸園消夏》絕句:“參差林景日玲瓏,雙蝶魂搖淡宕風。一個草亭窗四面,高吟人在綠陰中。” 陸園後來易主,改稱陶園,增設歌壇,極一時之盛。易主後的陸園,仍吸引了不少遊人來此遊玩賦詩。昔日學社成員周佩賢就有《陶園即事二首》:“炎炎夏日草芊芊,一樹斜陽一樹蟬。愁絕儂來獨不見,綠陰陰處接流泉。”、“放眼中原幾劫灰,陶園清夏且徘徊。漫言逸興無人會,已有詩仙日日來。”上述不管是詠陸園還是陶園的詩都作於1925年,然而世事變遷,至今百年不到我們已無從瞭解這一園林式酒家的主人與具體狀況,只能在前人的詩篇中管窺其美,竟連其位置也變得“難覓”、“詳址待考”。


然而,根據古地圖我們或許可以尋其痕跡。倘若陸園(後易主稱陶園)真如王文達先生所說為今濠江中學所在,倒是可以在往昔的地圖中追尋其痕跡。在W.A.裡德1856~1866年《澳門和離島》圖中大約今濠江中學的位置繪有一長方形建築,莫非這就是昔日的陸園?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08/31/%e5%9a%a4%e5%9b%89%e5%9c%92%e8%b7%aframal-dos-mouros/

(1)
上一篇 2018年8月31日 上午10:23
下一篇 2018年8月31日 上午10:57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