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認同
「陶瓷技巧不是我最重視的環節,傳譯藝術家對於身份認同的思考,這一種探索更讓我着迷。」第五十八届威尼斯雙年展,對於策展人林小雯來說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興趣比物質上的滿足感來得更強,自原本穩定的工作中遠走他方,嘗試自己的可能性,對於她來說,如何從藝術創作、技法上獲得思考,與藝術家在共同討論下,通過作品去思考澳門的身份更具意義;有些人,終其一生淡泊如清水,一些人,為求生之意義走過大地,歷經旅途的洗禮,只求以一生尋找答案。作為後者,本次訪談對象策展人林小雯在美國紐約嘗試用藝術帶出澳門的身份認同。
策展人的意義與價值
興趣與能力的結合,正是林小雯喜歡當代藝術創作的原因。「在觀看澳門當代藝術的過程中,我更重視在創作方面能夠有不同的可能性。」在文化局工作的時間裏,她對本地文創產業的發展有過不少的觀察,但林小雯對當代藝術的興趣更濃,她非常關注創作的過程中,藝術家的作品所傳達的信息。
作為創作者,自身去嘗試即可;作為藝評者,則以書寫藝術家所創作的作品為依據;然而,作為策展人,則是以上兩種元素的結合,既要了解藝術家的創作,亦要擁有自身的藝術意識。
在策展中,經常面對具有主題與沒有主題的策展項目,如威尼斯雙年展本次的主題是「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對主題中傳達的那種動蕩不安,充滿諷刺式言語的用法之中,深深感受到狂人時代所帶來的不安定之感,在語句中彷似承載着祝福,卻又是令人寸步難行。
相對地來說,在沒有主題的策展來看,實際上是策展人自行感受生活的律動,從而在社會之中找出他所思所想,自由度之大尤如畫布任憑意念隨影隨形流動,創造自身獨特的藝術特徵。
藝術的討論,探討的視野
「雖然(我)具有創作、寫作及評論的基礎,但是作為策展人,必須建基在其他人的作品去表達出我的想法。」即使威尼斯雙年展的主題已經提出,但是傳達的自由度仍然是巨大的,與藝術家劉慧德對藝術作品作探討與分享的過程中,我亦在影響藝術家的創作,並共同尋找作品的價值。同輩的探討、互相的批判,創造出的作品具有更強的討論空間,對於藝術本質的思考亦更為深入和複雜。「在澳門,單打獨鬥的藝術創作雖然是常態,但亦逐漸出現對藝術作品本質上的探討與意念的共享。」雖然在澳門藝術創作的討論算不上是熱烈,但是種子的播下亦逐步成長出令人欣慰的色彩。
曾在文化局任職的經驗令林小雯理解到評論對創作者來說十分重要,「能夠看到評審對新創作的作品,如電影及時裝設計給予意見,對申請者來說具有重要參考價值」。而她在美國時,則能參與到更多藝術相關的討論活動,藝術能夠帶動公共性議題的探討,不再單純局限於藝術領域之內,討論所綻放的火花,更加讓人難以忘懷,亦能激發更具有生命力的藝術創作。
「與藝術家深入討論的過程中,我十分享受他們的奇思妙想。」觀眾對作品的了解常常是有限的,但策展人則可以與藝術家產生更深入的交流和思想踫撞,並透過當代藝術,讓藝術與生活、與人之間產生共鳴,從而塑造出它本質的價值,與時代共息、共想及共思。
反思型懷舊帶來的未來憧憬
在紐約修畢藝術管理碩士,林小雯看到對視覺藝術學位的學生,其學位訓練的過程就是堅持互相給出意見,對作品作出批判,理論與閱讀共同接軌,所以當作品創作的同時,它本質上已經是多種經驗、意念與批判過程的結晶品,作品的意義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接軌,意識的交互與融合。「一件作品是在處理很多的信息、文化經驗及理論。」在學位階段,所需要的能力是很清楚的表達出作品的意念,在接受很多人的批判與意見後所產生的,是滿載着複雜意識的構成物。
這次林小雯參與威尼斯雙年展的搭擋,藝術家劉慧德的創作有一個概念「反思型懷舊」(reflective nostalgia)尤其吸引她。在離鄉別井的過程中,她與藝術家對於思鄉是不容置疑的。懷舊十分常見,面對社會發展的迅速,令市民感覺無所適從,追趕不上大時代的列車,但是這種懷舊並不是要回到過去,而是要找到人性化的方面,因為變化巨大的同時,感情的剝離令城市失去了溫度,人並不是本質想回到過往,只是單純對於過往的溫暖抱持懷愐的心態,從而想像我們的未來。所以懷舊並不是回到過去的意思,而是在推動想要的未來。
在策展人與藝術家的探討中,第五十八届威尼斯雙年展澳門館的展覽《現形記》,作品《九曲橋》在思考的過程中與盧九花園、賭城的澳門、金光大道、第一代賭王之間產生了聯繫,即使曾經的風光與輝煌,面向着一代家族的末落,那一份對過往的陌生又是熟悉的感覺,逐步塑造了在形式及創作上的起點,那些彎曲的道路、遠古時代的洪荒之力,道教文化的神話傳說,在思考與討論之中,劉慧德與林小雯共同形塑了那些對過往的反思,與家鄉的懷念。
後記
筆者與策展人已是老朋友,在那些年青歲月中對藝術的探討,不禁讓人想起那一份久未重逢的美好年華。藝術作品讓人反思,它不單純從美與醜作評論,畢竟,人生在世哪有無時無刻的美麗與幻化的夢境,更多的是弧獨的沉思與自身的對話,藝術的表現更是在反映人生,千瘡百孔,無聲無息,莞然一笑,已過百年身。
《現形記》以澳門文化評論人李展鵬的著作《隱形澳門》為引子,探討澳門的文化身份
2017年的歐洲背包行,圖為德國明斯特雕塑展的一件參與式戶外公共藝術作品
參觀紐約華人社區的公共藝術項目
佈展團隊合影,攝於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澳門館入口(右二為林小雯,右三為藝術家劉慧德)
於美國華人博物館參與策劃的展覽,以藝術、文獻及歷史物件講述美國華人的歷史
於紐約大學修讀視覺藝術行政碩士課程,圖左為授課導師、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前館長Philippe de Montebello
與來自澳門的藝術家劉慧德因美國華人博物館而認識(照片來源:Wallpaper雜誌,攝影師:許乃心)
《現形記》展出作品之一——《九曲橋》
《現形記》戶外展出作品之一《原始鑄工》,結合展場花園的水池製成流水裝置
2019年11月為澳門牛房倉庫策劃展覽《英梅好奇澳門》
發佈者:白 慶之,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12/24/%e5%b0%8b%e6%89%be%e4%bd%9c%e5%93%81%e7%9a%84%e6%b7%b1%e5%85%a5%e6%80%9d%e8%80%83%ef%bc%8c%e5%8f%8d%e6%80%9d%e5%9e%8b%e6%87%b7%e8%88%8a%e5%b8%b6%e4%be%86%e7%9a%84%e6%9c%aa%e4%be%86%e6%86%a7%e6%86%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