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巷位於澳門半島中心地帶,花王堂區的南部,大三巴街和大三巴右街之間,是“一條令人心如鹿撞,充滿憧憬的小巷”。 該巷開闢於20世紀20年代,起始位置在這八十多年來都沒有什麼改變,全長50米,從頭到尾兩分鐘就能走完, 但走入它,仿佛沉淪在一個異國國度,安靜而優美,禁不住要駐足沉思,似覺古城奧秘而耐人尋味。
(1)名字由來
乍聽“戀愛巷”,不免會想難道是戀人愛行的街巷,或者是這裡曾經發生過一段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 當年葡萄牙人開闢戀愛巷,是為了接通大三巴和花王堂,花王堂又稱聖安多尼教堂,而聖安多尼(St. Anthony)正是天主教中掌管姻緣的天使,一般會以為戀愛巷就是來自這位關注人間愛情與姻緣的天使。其實不然,該巷的名字來源於其葡文名稱“Travessa da Paixão”,只是命名的初衷與“戀愛” 無關,反而含有受苦受難的意思,根據該巷附近街道例如大三巴右街的葡文名稱, “Paixão”的本義是耶穌受難,只是單純的從宗教上來緬懷耶穌, 表達對天主的熱愛;但利瑪竇的《葡漢字典》卻誤把“Paixão”譯成“戀愛”,且現今的《葡漢字典》多將“Paixão”解釋為酷愛、迷戀、感情和激情等涵義,再結合該巷的嫺靜浪漫的氛圍,故造就了“戀愛巷”這個獨特街名。如今戀愛巷的建築及其景色更接近於“迷戀、激情”的解釋。戀愛巷第5至11號樓房具有完整和相同的裝飾,以粉紅色和淺黃色為主,有“柔情”的感覺;綠色門窗在粉紅色外樓中顯得更加突出,這可能便是激情。如此既有粉紅色樓的柔情,又有淺黃色樓的蜜意,怎能不留給人們無盡的回味。
(2)建築特色
“相信愛情八十多年的華燈,抱緊新古典主義送給中葡信徒的花紋。” 至今已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戀愛巷,其大部份建築具有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簡潔而典雅。漫步在其中,被造型與色彩濃烈的建築給包圍,仿佛走進了南歐的小鎮,古舊而滄桑。5號至11號文物則以優雅的色彩著稱,白色的邊框和裝飾、粉紅色的外牆、綠色的百葉窗。最為特別的是,這裡還能看到建築上的星星和薔薇的裝飾,整個澳門都很難找到保存如此完好的了。而第13號房屋則混合了新古典主義和現代主義的不同建築風格,故前段與後端的風格截然不同。而形形色色的萬國旗、綠色的百葉窗、白色的邊框和裝飾使這條小巷更加的“羅曼蒂克”,令人迷戀。
戀愛巷(約1925年)
(3)華麗而純淨的美景
整條戀愛巷都是葡式民宅,看起來好像遊樂園裡童話故事的佈置,不過這裡已經成為行人專用區,形形色色的人從這裡經過,情侶喜歡來這裡拍拖。 電影《伊莎貝拉》、《遊龍戲鳳》就曾在這條小巷取景。 此處亦是拍婚紗照的好地點。而且戀愛巷緊鄰大三巴,巷尾就可以看到大三巴,使人有中誤入歐洲古典小鎮的錯覺。
白天的戀愛巷是美輪美奐的,是華麗的。戀愛的氣息濃鬱,粉嫩的牆壁顏色讓女孩兒心花怒放,再加上淡黃色的溫馨,恰到好處的浪漫,不言而喻。略有些剝落的壁隘為這裏添上了歲月的痕跡,明快的顏色與周圍景象和諧相容,仿佛可以想像,裏面有一位碎花蕾絲裙少女,在念書寫信做女紅或彈鋼琴。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小道,即使遊人如織,也少有深入小巷的人群,所以白天這裡依然是嫺靜美好的。戀愛的人攜手於此漫步,只短短的一小段,浪漫卻是無限。
黃昏的時候,在巷裏看到金黃色的大三巴,非常漂亮,像一幅掛在畫廊裏的油畫。夜晚這裡更顯得寧靜,幾乎沒有人從這個小巷裏走過,也看不到情侶來此遊玩, 夜晚的戀愛巷是孤獨而僻靜的。霓虹燈下,整條街道蕩漾在昏黃的色彩中,整潔的碎石路,玻璃街燈,中間的石頭花盆,小巷盡頭的梯級,這些都讓人有種柔靜含嬌的感覺,禁不住讓人駐足沉思,含著淡淡的猶豫,疑惑是絲絲的甜蜜。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06/26/%e6%88%80%e6%84%9b%e5%b7%b7-travessa-da-paix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