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屆澳門管樂藝術節已於上月中旬在文化中心拉開帷幕,音樂會以《異國風情》為主題,選題的原因來自於疫情限制人員流動,令澳門居民難以到國外感受不同的風土人情。主辦方因此選擇各國不同的音樂特色,勾起觀眾們對世界不同文化的回憶、興趣,以及對未知的好奇。音樂會由駐團指揮梁沛龍先生及青年指揮譚智鍵帶領,演繹了不同文化特色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安可一曲集結了高、中、初級樂團的百人樂團,共同演奏了《Latin Celebration》,其著名的主題動機一開始已經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美中不足的是,文化中心劇院的音響效果難以呈現出大型樂團所需要的震撼。最終聲音的呈現未能達到最佳水準,亦從側面展示了音樂廳對聲音的立體感所起的重要性。
回想管樂協會澳門紮根超過25載,多年為澳門市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在普及的基礎、有限的資源中能夠創造出今天的成績,培育出不少的藝術人物,與另外兩場專題音樂會《風騷》及《大地之鼓動》,均令筆者深感十年樹本,百年樹人之意。
早於十數年前開始,管樂協會銳意讓更多青年藝術家有更多呈現個人能力的機會。最早可回溯到約十年前澳門基金會推行的市民專場項目《愛很簡單》。憑藉基金會提供豐厚的資源,讓澳門的藝術團體有更大的創作空間,亦令澳門產出了眾多藝術展現的機會。憑藉資源的增加,管樂協會的品牌項目亦出現了兩個靈魂人物,分別是薩克斯管呂瀚章的《風騷》及敲擊樂許莉莉的《大地之鼓動》。
作為學生的專場滙報演出,一般來說就學生展現一下風采就可以了,但是對於呂瀚章來說,卻是希望有更多不同的變化,亦令《風騷》逐步成為了他試驗的舞台。另一邊廂,許莉莉的敲擊樂團隊培育出對敲擊樂有着熱情的青年樂手們,除了學生的普通滙演,亦有部分學生的水平是超班的,比如,在《Amazing Winds》中表現突出的周寶怡在剛過去的音樂會中再次演繹克利夫頓·泰勒的《馬林巴木琴音樂會曲》。
澳門的藝術活動即使面對新冠及眾多群聚限制措施,仍然展示出它的生機盎然。最令人喜出望外的是,願意不計成本,單純為了心之所向推動澳門藝術的發展更是值得掌聲與鮮花。畢竟,願意以一生求一個目標,對於普遍的人來說顯得痴人說夢。但是,在管樂協會25年的發展來看,無論是得道或失道,也沒有忘卻初心的風骨,就很值得深思。
“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滲透我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尋常人無以自拔的苦難。”即使疫情導致人類生活產生了距離,讓不少人流離失所,它從來沒有在眾人的生活之中缺席。慶幸的是,在澳門仍然有不少的藝術人積極地以藝術慰藉着被傷害的內心,期待更多有心人共同撰寫澳門藝術的篇章。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5/30/%e5%93%81%e7%89%8c%e5%89%b5%e9%80%a0%e8%97%9d%e8%a1%93%e6%96%b0%e9%a2%a8%e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