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軒
楊文軒,澳門新晉藝術家,畢業於台灣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獲藝術學碩士學位。現時主要創作媒材是岩彩,創作關注於消費與生活的無奈、反思,以及諷刺自然商業化的現象。作品曾於中國、台灣、澳門等地展出,並有多次個展以及聯展經歷。
岩礦有彩,筆下生輝
談起岩彩,也許大部分澳門朋友都不太熟悉。岩彩是使用天然礦石粉末作為素材媒介的一種繪畫方式。由於岩彩能在不同的角度下反射出不同顏色,閃爍生輝,極具視覺張力,因此在中國的佛教繪畫藝術和建築裝飾中被廣泛使用,敦煌壁畫便是其中一例。
由於岩彩較其他媒材有更多不同的表現和肌理效果,令楊文軒着迷,一直堅持創作。「一開始這一東方媒材的創作規則,以及媒材複雜都讓我卻步」。楊文軒表示,畫岩彩的最大挑戰是礦物顏料永遠都不會全乾,作畫時須小心控制畫筆的濕潤程度,以免把底下的顏料翻上來,非常考功夫。儘管工藝難度高,畢業製作時,他仍選擇岩彩為主修創作,原因是當時受到日本岩彩畫家們的影響,打破了他在創作、技術以及藝術觀念的看法,逐漸挖掘這個古老技法的奇妙之處,直到現在更成為他創作的主要媒材。
從藝術史與替中獲啓發
被問及平日如何獲取創作養分,楊文軒表示,多了解藝術史能對他的創作有巨大幫助,「我覺得在藝術發展的過程和歷史,是對我影響很大,古人的智慧和觀看隨着不同時代,被後人取代和更正,這一當中的辯論、過程和爭議是對於人在當下環境思考的轉換方式,也創造了我投入不同角度來思考當下環境的氛圍」。以莫內為例,他當年身處的時代以學院派為主,畫風追求寫實和立體,作畫技法也有非常嚴謹的一套;但他有自己的想法,敢於打破學院派的規矩,成為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楊文軒從各時代和派別對藝術呈現的轉變中,意識到創作本無法則,從中得到很多靈感演繹自己。
畫作求令人深思
「很多身邊朋友都覺得我的風格是很明顯,在於一種看不懂卻有點詩意的效果。其實我也沒很在意個人風格的問題,希望在創作中尋求更多不一樣的風格」。他提起去年創作、個人很喜歡的一幅作品「諾亞方舟2021」,整個畫面充滿着散慢的氛圍,動物們正在移往左邊的方向或是安份在船上等待出航的一天。右下的骨頭像經歷災難之後被奪走的生命,暗示牠們的生命躲不過命運的安排。背景源自他剛從台灣回來一年,感觸於澳門的生活節奏,當時亦思考了很多疫情對社會和大眾各方面的影響,在逆境中有些人得過且過,有些人力爭上游,令他聯想到《聖經》中的經典故事「諾亞方舟」。正是此機緣讓他好好反思和裝備個人的專業和工作,重新出發,待當下船之日,即面對後疫情時代之時,命運又會有一番造化。
談及對未來畫作的一些突破,楊文軒期望突破平面繪畫原有的限制,在未來嘗試更多立體創作,希望可以表現出另類的效果和質感。
要突圍先做好自己本份
對比起台灣蓬勃的藝術創作行業,澳門顯然較遜色。被問到作為藝術工作者對澳門行業前景的一些看法,楊文軒表示,不覺得澳門的藝術品買賣市場小,就做不了自己喜歡的事情;他反問自己的能力和技術可為社會帶來甚麼?他認為藝術家不需一定要以買賣藝術品維生,在創作之餘也可以開拓其他收入來源,現今社會的藝術家就像企業家一樣,需要多元發展,例如現在的他亦有從事繪畫教學。他認為教學也可為他帶來十分寶貴的訓練機會,與此同時,他也會不斷推廣作品和增強實力。「與其介懷有否藝術市場,不如先做好自己本份」。
冀藝文雜誌對學子起勉勵作用
適逢《瘋》刊「60大壽」,被問及對澳門藝術文化刊物的一些意見,楊文軒表示,以澳門這個小地方,藝文刊物的數量足夠。他過去也有留意《瘋》刊,亦欣賞《瘋》刊走專題路線。他提議不妨考慮多介紹藝術工作者的心路歷程,採訪他們如何在澳門這小城中同時兼顧藝術創作、工作和家庭。如此一來對新晉藝術家有紀念價值,讓更多有意投身藝術界的莘莘學子了解到,原來澳門的藝術家還是有不少生存空間,起到勉勵作用。另外他笑稱對《瘋》有一個小小的提議,就是尺寸再做小一點,和外面的雜誌相仿,更方便攜帶。
筆者想起過去採訪不少新晉藝術家,當中為數不少都認為在澳門藝術界維生不容易,要多花點努力是少不免的;但難能可貴的是,仍有莘莘學子在學成歸來後保有對藝術的堅持和初心,為澳門藝術界帶來一抹新的色彩,望澳門藝術界能百花齊放,繼續推動如《瘋》等的藝文刊物發展。
發佈者:鄭 雁之,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01/30/%e8%a6%81%e7%aa%81%e5%9c%8d%e5%85%88%e5%81%9a%e5%a5%bd%e8%87%aa%e5%b7%b1%e6%9c%ac%e4%bb%bd%e2%94%80%e2%94%80%e5%b0%88%e8%a8%aa%e6%96%b0%e6%99%89%e8%97%9d%e8%a1%93%e5%ae%b6%e6%a5%8a%e6%96%87%e8%bb%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