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辰大海”中追逐中國夢──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在“星辰大海”中追逐中國夢──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在“星辰大海”中追逐中國夢──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在“星辰大海”中追逐中國夢──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為支持澳門打造以多元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國家藝術基金自二○二一年開始接受澳門藝術項目申請。二○二四年度入選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的三位港澳“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其中一位是藝術家張曦之,她的陶瓷藝術創作品“星辰大海”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張曦之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展覽,當中以陶瓷相關展覽為主。她形容“星辰大海”陶瓷系列藝術的創作理念,是通過使用陶瓷圓盤為造型基礎,再利用陶瓷底胚自然形成的氣孔和陶瓷材料質感,表現與宇宙天體相似的質感。“作品上的釉料色彩變化,遵循宇宙的光暗交替過渡,深邃的宇宙通過點綴的繁星,體現出廣袤的空間感和星雲翻湧的層次。”陶瓷繪畫的表現手法上,體現出豐富畫面的層次感和空間感,使得該系列藝術創作品有一種仰望星空的視覺感。“‘星辰大海’陶瓷系列藝術創作品在瓷器上,運用了高溫顏料工藝,經過高溫燒製成的有色陶瓷,每件都可稱之為孤品,自然形成的釉色變化,體現創作者的巧思與自然合力完成的藝術精品”。

迎接澳回歸廿五載

在“星辰大海”中追逐中國夢──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澳門科學一號”衛星是澳門回歸廿五周年期間的重要科技成果,張曦之指出,“星辰大海”除了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也是為了迎接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澳門科學一號’是澳門與國內合作的國際首顆低緯度地磁場與空間環境的科學探測衛星,這項科研成果標誌着澳門更好融入國家和灣區發展。我參與國家藝術基金,是因為想借國家藝術基金的平台,更好廣泛宣傳‘澳門科學一號’衛星”。

每個陶瓷作品上都繪畫了星空畫面,張曦之表示,自古代人類文明社會開始以來,人民都有一種仰望星辰和宇宙的信仰,包含通過宇宙星宿的運轉規律辨識方向、農業節氣、宗教神話、科學觀察等多種目的。“觀星,應是自古以來人類最普遍最自然的活動之一,藝術的作品是從觀星這個原點出發,揭示現代生活和科技發展的變化,對宇宙星辰探索的美好願望”。

陶瓷精品考究雙手

隨着科技進步,張曦之表示,很多陶瓷的手工創作也被現代科技代替,比如用機械臂代替了傳統的手工拉坯,還有機械雕刻代替了傳統的手工雕刻,3D打印可以將立體的造型打印出來。她認為,這些現代的科技代替很多傳統的手工創作。然而,陶瓷藝術中的手工工藝具有獨特的價值,因為能夠將情感融入作品之中。“特别是一些需要變化的創作以及手工痕迹,這些手法很難被現代科技所取代”。

張曦之現為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助理教授。“澳門科學一號”是澳門科技大學師生的科技成果,她的同事當時也參與該計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二○二三年五月廿四日習近平主席給參與‘澳門科學一號’衛星研製的澳門科技大學師生代表回信,勉勵澳科大師生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和發展,助力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一國兩制”在澳門的成功實踐作出新的貢獻。”張曦之指出,當學校全體師生,包括她自己閱讀習主席的回信時,他們都感到了無比的榮譽和驕傲。

在“星辰大海”中追逐中國夢──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在“星辰大海”中追逐中國夢──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因為每件作品都經由人手製作,每件陶瓷都是獨一無二,當中的技巧和藝術性相當高。張曦之指出,由於陶瓷材料比較特殊,容易碎或者破裂,有時候創作了一件非常滿意的作品,結果可能由於乾燥過程或是不當的處理,導致整件作品裂掉,每一個製作環節都要非常細心。因為創作完成後,還需要經過一千多度的高溫燒製,其效果和放進窯爐的狀態也會有所變化。陶瓷的創作過程總體來說,需要有極度的耐心去面對很多意想不到的情況。

在“星辰大海”中追逐中國夢──紀念“澳門科學一號”發射成功

發佈者:William,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4/06/28/%e5%9c%a8%e6%98%9f%e8%be%b0%e5%a4%a7%e6%b5%b7%e4%b8%ad%e8%bf%bd%e9%80%90%e4%b8%ad%e5%9c%8b%e5%a4%a2%e2%94%80%e2%94%80%e7%b4%80%e5%bf%b5%e6%be%b3%e9%96%80%e7%a7%91%e5%ad%b8/

(0)
上一篇 3 天前
下一篇 2 天前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