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適逢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五周年,澳門回歸祖國廿五周年的雙慶節點,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亦踏入二十周年,回顧多年來協會內各方成員的不懈努力,令望德堂區的文創氛圍與日俱增。
二十多年來,各項工作包括藝術文創空間瘋堂十號創意園的營運,以支持本澳藝團及藝術家發展文創,為澳門年輕的藝術家提供文化交流、藝術展覧及文創試點;並出版結合澳門望德堂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刊物《瘋》藝術雜誌,每期針對藝術家、藝文機構單或團體專訪,報道近期的特色藝文活動等。此外,更配合澳門政府的政策及社會趨勢,孵化一系列新項目包括“馬交影藝新思維影視培訓”、“青瘋行”、“心靈花園”、“微電影拍攝支援計劃放映會”、“荷蘭園巡禮”、“澳門青年藝術家講座——新晉談藝”、“繪本文化節”及一系列展覽等,為推廣本地藝術文化及培養相關人才不遺餘力,引客入區,吸引不少藝壇界人士在區內舉辦藝文活動,將望德堂區打造成澳門本地一個充滿藝文氣息的特色片區。
為更深入了解及回顧各個計劃或項目的發展慨況和成效,今期《瘋》刊邀請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五位負責不同範疇的執行級別領導人員作專訪,介紹各自負責領域的項目開發緣起、發展現況及未來計劃等,並向我們娓娓道來執行協會工作時的感受和心路歷程,一同總結過去,放眼未來。
協會走到二十載,我們將按照協會宗旨繼續推動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恆常維持瘋堂十號創意園這個藝文空間的運作,以及品牌項目如“馬交影藝新思維影視培訓”、“青瘋行”等活動的優化和升級,希望在未來吸引更多澳門人投身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板塊。陳建中有感,多年目睹望德堂區往藝文區域不斷完善發展,瘋堂十號創意園於澳門的藝術界別打響一定的名號,隨着社會發展,協會團隊策劃不少新項目,期望未來繼續善用手上資源,開展更多合作,把望德堂區這一藝文片區盤活得更加蓬勃。
陳建中期望以“荷蘭園巡禮”品牌活動的成功,向澳門其他社區推廣,把協會的項目範疇擴充至與不同社區內的商戶和社團合作,聯動本地社區之間的良性合作和互動交流,凸顯本地社區的獨有特色,希望能夠對澳門整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帶來正面的影響。“我們一直以來的願景都是抱持謙卑的心態,希望實際地扶持澳門本地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支持原有業者和培育更多新人員為主要目的實踐工作,很慶幸在做產業推廣的工作上,這二十年得到社會各界認同,讓我們在促進澳門產業多元化的工作上行穩致遠。”他續說,協會的工作以全面服務為目的,並不止針對單一的受眾群體,無論是各行業的本地人和旅客,只要對文化創意產業感興趣,想要投身相關行業或為行業發展略盡綿力,協會均持開放和支持的態度,未來期望繼續發揮協會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令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穩健發展。
“在以往還未開始營運瘋堂十號創意園時,一開始主要是在街區做社區活動,如fashion show、市集或與藝文社團合作舉辦綜合性活動。在二○○八年瘋堂十號創意園投入運作後,便有一個固定的展覽場地供不同的藝文愛好者做小型的個人展覽。”方惠萍介紹,澳門寸金尺土,在青年藝術家仍未有足夠的作品辦大型展覽、或是支付場地租金的情況下,瘋堂十號創意園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特性便很適合簡單亮相。“創意園的角色便是提供一個場地贊助,促成一個藝術展覽空間,讓青年藝術家相互學習。在有了創意園這一地點後,協會便能更廣泛地促進本地藝文活動發展。”
她分享創意園的未來發展方向,會着眼於與大灣區之間的合作,認為經歷疫情重新開關後,因應本地的文化創意產業需求,及來自內地不同單位的合作邀請,創意園需要促成更多與國內不同地區的合作。“暫時主要會向與內地學校合作在創意園舉辦師生展覽的方向前進,今年我們便與廣州紅線女藝術中心合作做一個大型活動,把一些不同類別、與歷史文化相關的藝文活動帶過來,他們為創意園帶來突破性的策展體驗,為展覽形式注入新的創意和靈感。”她續說,以往創意園的活動以靜態展覽,或市集為主,較少舉辦與商業掛鈎的活動,她期望未來能做更多促進產業化相關的活動,推進藝術家們利用創意把作品轉化成文創產品,或者協會藝術家們與企業、或具商業性質的機構聯動合作,向產業化的大方向靠攏,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幫助本地藝術家創造更有利的營商及創作環境。
“馬交影藝新思維影視培訓”自二○二一年開辦至今,培訓課程涵蓋演技、編劇、導演及特技化妝等,曾邀請香港著名影視人劉天賜、陳麗英、杜琪峰、羅啟銳、許鞍華、張婉婷等知名影視製作人來澳主持多場電影專題講座,課程至今已培訓三百人次,製作了三十多套短片及微電影,為澳門培育不少本地的電影人才。“課程緣起是由於二○二一年因為劉天賜老師交流時,提到澳門仍未有與微電影製作相關的課程出現,也很感謝劉天賜和我們合作去開展這個課程,就算疫情時期也利用線上方式授課。”李少玉介紹,課程宗旨是帶領學員從零開始學習電影知識,並在了解這個行業後,再作出個人發展。
“有學員在修讀完課程後,便對影視製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其後去到香港、台灣、北京等地就讀電影和攝影相關的課程,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成果,從啟蒙他們對影視製作的興趣到選擇自己的職涯道路,相信在人才回流後,能為澳門這方面的發展帶來更多希望。”李少玉透露,現時新的計劃是希望邀請更多澳門本地的專業製作人、發行人及導演編劇等,作為導師分享更接地氣的感受和業內實際情況,讓學員有更多機會在本地發展。“澳門地方較小,令一班學員在結束課程後,仍能保持緊密的溝通和互動,我認為這是一件非常正面的事情,令他們有機會便能合作,不同的崗位之間互補不足,一起創作及拍攝,產出更多澳門本地製作的影視作品。”她希望透過課程作為一個引子,培育更多澳門本地影視人才,堆沙成塔創造產業化的環境。
楊文彬認為,協會二十年來一直積極推動各類藝術展演活動,以豐富本地藝術文化生態,為本地創作者提供寶貴的發表和交流平台,並不斷挖掘和展現澳門本土的藝術文化特色。“印象最深刻是去年的‘荷蘭園巡禮二○二三——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攝影展’,這個活動已舉辦多屆,展覽的效果仍然在不斷提高。去年這屆,除了展出了七十幅攝影人的精彩作品外,還展出其他展品,例如過去的入場記者證、期刊報章、當年的紀念品等,吸引觀眾入場,是很有意義的活動。”協會亦致力於扶持本地文化創意產業,在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上不遺餘力,多年來的工作值得高度肯定。
“通過協會參與的各種文化創意合作項目,我個人的攝影和策展工作都獲得許多啟發和突破。在合作過程中,我能夠接觸更多元化的創意理念和表達方式,這不僅能拓寬我的藝術視野,也讓我的作品呈現更豐富的風格和內涵,參與文化策展工作,也讓我學會從觀眾的角度去思考作品的呈現方式。”楊文彬舉例,曾經便與工匠合作,將傳統工藝融入到攝影創作中,嘗試用全新的視角詮釋文化遺產,令作品更具文化內涵和人文關懷。“將作品有機地串聯起來、營造沉浸式的觀賞體驗,這些都是我在策展實踐中逐漸掌握的技能。這些經驗不僅豐富了我的創作思維,也幫助我更好地規劃和推廣個人作品。”他透露正計劃與科技企業合作,利用AR/VR等技術,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數字藝術體驗;他也打算進一步深入社區,通過攝影工作坊等形式,與大眾分享創作心得,持續探索攝影和策展的新方向。
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屬下的文創雜誌《瘋》於二○一三年創辦的雙月刊,着眼於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體介紹本地的文化創意產業,每期報道不同的人物主題,通過介紹文創工作者、團體、活動及創意商品來推廣澳門的文創事業。“《瘋》是一本走普及路線的免費藝術刊物,由超過十位採編人員負責,辦刊的方針是希望讀者輕鬆地認識本地的藝術文化。每期均以專題形式記錄澳門文化大小事,而透過採訪澳門老、中、青藝術家,我們也能從中了解到藝術的本質,特別是藝術與生活的關係。”張少鵬憶述,在《瘋》的眾多採編過程中,有令他印象深刻的細節,例如在撰文、編輯古典音樂相關的人物專訪時,令他有一種被邀請重新與音樂對話的感情,總是會得到新的啟發,他亦希望讀者在閱讀《瘋》的報道和藝評時,能有同樣的感悟,共同反思,收穫啟發。
“隨着澳門文化藝術及展演活動持續升級發展,亦加速《瘋》藝術雜誌與其他文化藝術機構的合作,比如,《瘋》藝術雜誌多年積極支持澳門藝穗節、澳門藝術節、澳門國際音樂節等大型活動;亦與民間的文學節、澳門管樂藝術節等交流合作。並與澳門文化藝術機構達成合作關係,為澳門專業的、業餘的文化藝術活動提供宣傳平台,同時開展獨家訪問,記錄澳門文化藝術發展的各個原創性時刻,為澳門文化藝術工作者的辛勤與成就作出肯定。”他介紹,現時刊物正在積極與各種形式的宣傳方式及新媒體結合,除了傳統紙媒外,亦設有微信公眾號、臉書及雜誌網站等線上傳播渠道;在文字報道以外,嘗試使用小視頻方式宣傳。他寄望《瘋》能持續發揮宣揚澳門本地文化特質的角色,兼具與鄰近地區的合作與交流的重任。
結語
在這次專訪中,通過五位負責不同範疇的執行級別領導人員介紹,深入分享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的運作情況和未來發展方向。作為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界的領軍組織,協會致力於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為本地藝術家及藝文愛好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培訓,並通過與藝文愛好者緊密溝通,切身了解業界普遍存在的挑戰和需求,持續關注和解決這些問題。
展望未來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協會持續發展有賴各個會內成員的支持及策劃,將繼續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緊跟時代步伐,主動擁抱創新,為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注入持久動力,為藝文愛好者創造利好的環境。共同祝願望德堂產業促進會會務事業蒸蒸日上,為澳門譜寫更加輝煌的明天,迎接更多個別具意義的周年會慶。
發佈者:Cheang Tracy,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4/08/27/%e6%93%81%e6%8a%b1%e7%98%8b%e5%a0%82%e4%ba%8c%e5%8d%81%e6%88%b4%ef%bc%8c%e5%90%8c%e5%bf%83%e5%90%8c%e5%be%b7%e5%89%b5%e6%9c%aa%e4%be%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