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發欽(澳門口述歷史協會理事長)
1569年,創立仁慈堂的賈尼路(D. Belchior Carneiro)主教,在望德堂區開設拉匝祿(Lázaro)痲瘋病院,望德堂因此被稱為“瘋堂”,附近一帶形成的街道也因而“瘋”起來,有瘋堂斜巷、瘋堂新街、瘋堂裡、瘋堂圍、瘋堂中斜巷等。是故,“瘋堂”之“瘋”,實為痲瘋之“瘋”,而非發瘋之“瘋”。今天,瘋堂的痲瘋病院雖然早已不復存在了,“瘋堂”之名卻因歷史之沉重和文化之積澱而揮之不去,並且因地制要宜銳意發展成為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地,凝聚了一批“瘋人”,繼續譜寫新時期的“瘋史”、“瘋事”。
考“瘋”之起源,今天我們稱“望德堂”者,實乃三處具同心圓關係的不同區域。
首先,“望德堂(瘋堂)”是指望德堂區,位於澳門半島中東部,在澳門半島五個堂區中面積最小,僅有0.6平方公里。望德堂是澳門唯一一個內陸堂區,四面皆不臨海,被花地瑪堂區、聖安多尼堂區和大堂區包圍,分別以美副將大馬路、海邊馬路、東望洋斜巷和賈伯樂提督街為界,包括荷蘭園、塔石和松山等,其中三分之一的面積為松山。
其次,“望德堂(瘋堂)”是指望德堂坊,即望德堂的核心區域,以望德聖母堂為中心,被水井斜巷、炮兵馬路、美珊枝街、西墳馬路、荷蘭園大馬路所包圍,包括和隆街、瘋堂新街、聖祿杞街、聖美基街、瘋堂中斜巷、瘋堂斜巷、馬忌士街、聖母堂前地、瘋堂裡、瘋堂圍等街道。望德堂坊昔日有較多華人天主教徒聚居,內地和澳門的天主教徒一度很多由此進教,故又稱進教圍。1920年代,澳葡政府整體規劃和重建望德堂坊,形成今天沿山坡展開,歐陸平房井然有序,街道平行交錯的特色區域,是澳門城市擴張的重要印證。根據澳門現行的第83/92/M號法令,望德堂坊屬已評定之建築群,受到法定保護。
再次,“望德堂(瘋堂)”是指望德聖母堂,始建於1558-1560年間,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教堂因供奉望德聖母而得名。坊間一般以為,望德聖母堂附屬于痲瘋病院,但事實是先有教堂而後才有痲瘋病院。1569年,賈尼路主教在望德聖母堂旁邊設立拉匝祿痲瘋病院,收容澳門、中國內地以至遠東地區的痲瘋病人,望德聖母堂因而又被稱為拉匝祿堂,如果依意思直譯就是“痲瘋病教堂”。1576年,教廷設立天主教澳門教區,望德聖母堂被指定為澳門第一所主教座堂,雖然主教座堂後來轉為大堂,但仍無損望德聖母堂在澳門天主教中的特殊地位。以往,來自外地的新任主教抵澳就職,一般先到望德聖母堂領取象徵澳門教區權力的權杖。根據第83/92/M號法令,望德聖母堂屬已評定之紀念物,受到法定保護。
從歷史地理的背景來看,望德堂區位於澳門半島的中部,其核心區域望德堂坊座落在大炮臺山和松山兩山之低谷,是昔日葡人居住地“基督城”和中國人居住地“華人村落”的過渡地帶,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在這裡紮根滋長,和而不同,演繹著不同的文化故事,孕育出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地理位置,使本區具有不一樣的個性和發展優勢,在新時期肩負起夯實本土文化和孕育本土創意產業的使命。外地文化創意產業的成功經驗表明,創意產業需要一個孵化基地,以凝聚創意產業社群,使其成為創意文化的活動中心。綜合考察澳門的舊城區,望德堂坊一帶較有條件發展為澳門首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2002年11月起,土地工務運輸局分兩期先後對望德堂坊進行重整和美化工程,使其成為本澳一個充滿歐陸色彩的迷人地方。2004年,望德堂區創意產業促進會成立,標誌望德堂坊的創意文化之路進入實質的起跑階段。
經過多年努力,今天望德堂坊一帶已聚合了一批文化“瘋人”,集結了婆仔屋、創意園、大瘋堂、陶藝廊、影藝廊、時尚廊、澳門故事館等創意藝文空間,一個充滿本土特色的澳門文化創意園區正逐漸成形。從痲瘋病院到創意園區,望德堂似乎迎來了一次脫胎換骨的蛻變,但歷史的基因和文化的肌理卻始終如一,望德聖母的仁愛與眷顧無來沒有離開過這片土地,東岸松濤依舊,西岸海風不息,歐陸情濃,鄉土情深。望德堂為澳門人在繁囂的鬧市中守護出一片恬靜的心靈空間,正靜待下一個蛻變的澳門故事!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3/07/29/%e7%98%8b%e4%b9%8b%e8%9b%bb%e8%ae%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