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祿杞街 Rua de S. Roque

口述歷史:


座落在澳門著名街道荷蘭園大馬路背後的望德堂區,是澳門中區一處恍如南歐小鎮的舊城區,因第一座華人教堂望德聖母堂巍然矗立而得名。因19世紀末華人教友多聚居附近,包括瘋堂新街、聖祿杞街、聖美基街、瘋堂斜巷、馬忌士街、瘋堂裡、瘋堂圍等街道一帶,而一度被稱為進教圍,不過今天統稱望德堂區。現抽取堂區內6條街道,介紹街道背後的故事,重構堂區的過去。 

聖祿杞街 Rua de S. Roque


 聖祿杞街 Rua de S. Roque

1聖祿杞街


聖祿杞街,由水井斜巷與聖美基街之間起,正對景觀裡,至瘋堂斜巷止,不僅與瘋堂新街、聖美基街平行,且在兩街之間。

 

聖祿杞街 Rua de S. Roque

2、昔日聖祿杞街

街名由來


該街以望德堂所供奉的瘟疫主保“Santo São Roque”(1295~1327年)命名,根據葡語發音翻譯成中文為“聖羅格”,反映瞭望德堂坊濃厚的宗教風氣。

 

根據天主教會文獻所載,1295年他於法國南部蒙備離爾城的一個富裕家庭出生。出生時胸上長著一個紅色的十字。十二歲失去父母,便把財產分施給窮人們。

 

1317年,22歲的羅格去羅馬朝聖。到達離羅馬約一百公里的地方,鼠疫正在發症,每個角落都充滿著臨危的病人,沒有人照料、暴露的屍體,沒人埋葬,到處發出刺鼻的臭味。聖羅格看見這種情況,馬上停止他的朝聖的路途。他不顧危險,立刻看護病人。於是奇跡出現了,天主籍著聖羅格的慷慨犧牲,來拯救病人,讓許多病人,通過聖羅格的祈禱,和十字聖號的降福,獲得痊癒。由於他到處執行慈愛救災工作,使人們逃脫瘟疫的殘暴。即使到羅馬後,他依然用祈禱和十字聖號的降福,繼續行奇跡,使患鼠疫的病人們獲得痊癒。

 

在從羅馬返回家鄉的路途中,即1322年,聖羅格自己得了鼠疫病,他躲到一個森林裡去,據說在這期間,天主庇佑,有天使陪同他,安慰他,鼓勵他;有一條狗,每天給他叨來麵包。最後不藥而愈。

 

數年後回到家鄉,人們誤會他是奸細,把他囚禁到監獄裡。1327年8月16日,32歲的羅格死在了監獄裡,其後教皇封他為疾病主保,即一個瘟疫病的守護神。此後每年的8月16日為其紀念日。

 

在澳門只有望德聖母堂設置聖羅格聖像,因為教堂建立初期與痳瘋病院為鄰,故此供奉疾病主保。每年7月第二個主日為聖人瞻禮日,這與當年經常發生瘟疫有關。1895年,望德堂區一帶爆發嚴重鼠疫,主要是因為日益嚴峻的衛生問題。望德聖母堂舉行聖羅格聖像出遊,為病人和澳門安全祈禱。1904年澳葡政府以其名字命名堂區的一條街道,即聖祿杞街。1

 

據老一輩的教友追述:澳門開埠初期,經常遭受霍亂疫症肆虐,亦是藉這位免疫主保——聖羅格的代禱,才能消災解難,安然度過。望德堂堂區教友此後每年舉行聖人瞻禮,以謝轉禱之恩。六、七十年代由於社會不穩定,教友紛紛外移,聖像出遊停辦。直至2003年香港爆發沙士,望德聖母堂復辦出遊活動,把關愛別人的精神傳揚開去。

 

聖羅格聖像出遊

一年一度的聖羅格聖像出巡極具特色。一般是當日早上9時彌撒之後,由手持法器、身著長袍的青年男女(一般是教會學校的學生和成員)開路,兩列提著鮮花藍的白衣花童邊走邊散花,四名統一穿著白衫黑褲的男性教友們莊重地抬著聖像,隨著出巡隊伍從聖堂大門口出發。神父等人跟隨其後,澳門警方派出銀樂隊壓尾護送,氣氛莊嚴。一路奏著悠揚的樂下緩緩前進……出巡環繞望德堂坊各街巷遊行一圈,直至返回聖母堂。據悉,這項出巡活動意在向市民和遊客宣揚和延續聖人關心、愛護和幫助世人的精神,及加深市民和遊客對本澳西方宗教文化的認識。

 

若想感受澳門天主教徒虔誠的宗教儀式,不妨於這個特定的日子前往進教圍,帶著眼睛看看這一項極富宗教特色的“免疫主保”聖羅格聖像出巡,或是默默祈求福祐全澳市民身心康泰。

 

澳門時尚廊

聖祿杞街兩排南歐特色的小樓建築物以及澳門隨處可見的葡國石仔,吸引遊客駐足流覽,尤其站在瘋堂斜巷望向該街,首先會看見一座建築物門口的“MFG”字樣,這裡是位於聖祿杞街47號的時尚廊,2012年7月正式營運。“澳門時尚廊”為一所樓高三層的獨立屋,屬澳門望德堂坊一部份。1984年望德堂坊區被列入政府保護文化財產之一,近年坊內開始興起各類文化藝術活動,其中不乏豐富的本土時裝展演活動。

 

注釋:

1.《澳門政府憲報》,1904年2月20日。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5/11/30/405/

(1)
上一篇 2015年11月30日 上午11:46
下一篇 2015年12月29日 下午11:27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