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tmo de Ferreira do Amaral
欄目合作單位:
亞馬喇土腰又稱關閘馬路、蓮花莖,位於澳門半島北端,是連接關閘和拱形馬路之間的一條古老道路,同時也是澳門出入拱北的主要通道(見圖)。亞馬喇土腰原來僅有50—100米寬,直到20世紀初20年代澳葡當局在沙堤兩側多次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才成為今天的寬廣平地。
1900年代的凱旋門式的澳門關閘建築
亞馬喇土腰的別稱
“亞馬喇土腰”是以澳葡管治時期一位總督亞馬喇來命名的。亞馬喇(又譯作亞馬留、亞馬勒)是澳門第79任總督,1846年4月從里斯本來到澳門任職。亞馬留上任後,在澳門推行殖民擴張政策。1847年2月27日及3月12日,亞馬留兩次派人在澳門半島華人居住區張貼佈告,曉諭華人,澳門政府將在界牆外水坑尾門和關閘門之間修築馬路。1848年,擅自從澳門界牆的水坑尾門起,向北開闢經龍田村背後直出馬交石、黑沙環達關閘的馬路,掘毀關閘一帶村民的祖墳,將屍骸拋入大海。他的行徑激起了中國居民的義憤,終於,在1849年8月22日於關閘附近被望廈村村民沈志亮等人刺殺。澳葡當局歷來把亞馬留視為英雄,因而在澳門有4條街道以其名字命名,亞馬喇土腰便是其中之一。
(今)凱旋門式的關閘建築背後是關閘邊大樓
“亞馬喇土腰”是根據葡文名稱直譯過來的,而華人居民對這位獨臂總督恨之入骨,所以習慣把這條路稱為“關閘馬路”或“關閘徑”①。因路上築有關閘,故名。
澳門關閘有古關閘與今關閘之分。古關閘在今關閘馬路中,當時所建關閘,是古代城樓式樣,城牙如排齒,分向兩排斜下,可直達城樓,飛簷翠瓦,樓前懸一橫額曰“孚威鎮德”。城樓正中處,開一大門,門楣有碑石一額,刻有“關閘門”三個字。在關閘兩旁,分建兵房一所,作為關閘訊營,左右立有兩支圍杆,高入霄漢,瀕水濱,又築有小石室三間,作為哨兵守望站。據香山縣誌載:“關閘訊,在本營南一十五裡,把總一員,分防兵六十名。②”該關閘平常均由六張封條封閉,只每月開放6次,每5日開放1天③,給澳門運輸糧食。古關閘作為中國明、清政府的國防前哨,在19世紀40年代初的鴉片戰爭期間,曾經是抵禦英國軍隊進犯的陣地,成為清朝軍民反對外敵侵略的歷史見證。鴉片戰爭後,葡人勢力向北擴展拆毀古關閘,並於1870年向北移建凱旋門式新關閘。
土腰兩側的變遷
昔日亞馬喇土腰尚未建成之時,只是一道被稱為蓮花莖的沙堤通往關閘。蓮花莖兩旁之沙地皆屬亂葬崗④。1919~1924年間的內港填海計畫集中填平了澳門半島的西北側,即今天的臺山區、青洲大馬路兩旁,建造了筷子基。1923~1938年間的外港填海計畫工程則更為浩大,填平了沿著澳門半島的東北、東部及東南部大部分海坦,形成了今天的黑沙環、馬場、新口岸等地區。這兩個浩大的填海工程直至1938年才全部竣工,將澳門半島的面積擴展到6平方公里,幾乎是原有面積的兩倍。
約1844年的亞馬喇土腰
關閘馬路的東側為昔日跑馬場的所在地。跑馬場這一名稱留在了其周邊的路名中,如:馬場大馬路、馬場東大馬路、馬場海邊馬路等。跑馬場原為關閘馬路東面的海坦,其填海工程於1923年初展開,直至1924年整個馬場土地的填海工程完成。1924年8月22日,開始在關閘以東新填海地修建跑馬場⑤。1927年3月19日,澳門跑馬場正式建成⑥。澳門賽馬場建成後,一切設備仿效香港,每逢周日舉行普通賽馬,港客到澳觀賽也非常踴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不久,香港淪陷,澳門的賽馬也受到影響,只得停辦,馬場也因此空置。而後荒蕪的賽馬場被潮籍農民開墾成菜地,昔日奢靡娛樂的“銷金窩”變成了農副產品生產地。此後馬場一帶不斷由新的移民湧入,促進了這一區域的發展。經過一代代人的不斷努力,昔日的馬場從菜地和木屋區成為高廈林立之區,其中的滄桑歲月非數言能盡。
為紀念“巴波沙坊”的建成,在台山第五街(現已不存在)建成了一座中式牌坊。(1960 年代)
關閘馬路西側的臺山區原為內河水濱,蘆汀草澤,泥潭沙洲,雜錯其間。澳葡修築關閘馬路時先令河濱沙丘的墳墓遷徙,後將河濱海坦圍以土壩,使之漸成窪田。自民國初以來,澳葡鑿蓮峰山,塞青洲海,於是這片窪田填成一片廣闊的土地。1924後澳葡興築內港,將此區闢為工業區。由於遠離市區,最初被政府劃為製造危險品的區域,所有炮竹廠都遷到這裡。其中最大的一家叫臺山炮竹廠,有數千工人。該廠不幸於1925年發生爆炸災難,死傷逾千。這一空前慘劇,令市民難以忘懷,以致臺山二字也變成該區的地名。此後,澳門政府便令所有炮竹廠一律遷往氹仔,臺山改成為貧民木屋區。1929年臺山木屋區又發生大火,木屋全部焚毀。為了安置頓失家園的數百災民,慈善機關籌得款項,1931年在臺山建成900多間磚屋,整齊地排列成11條街道,廉價租給平民居住,並以澳督巴波沙名字命名為巴波沙坊。80年代後期以來,平民屋陸續被新建大廈所取代。原來的石牌坊於1999年重建。
現在關閘馬路一帶已發展成為澳門重要的貧民住宅區,每日來往澳門與大陸之間的人們從這裡川流而過、往來不息。古關閘存世近300年,現在只餘下關閘城樓刻著“關閘門”三個字的石額,這塊石額被鑲嵌在民政總署大樓的大堂入門右壁窗門頂上。目前,澳門關閘廣場和關閘馬路一帶已建成新的關閘和工人體育館,新關閘位於關閘馬路的末端,現代大型建築的氣魄早就覆蓋了歷史的痕跡。
①、澳門市政廳:《1905年澳門公共街道名冊》,1906年版,第146頁。“Do Ferreira do Amaral (關閘徑 )Kuan-chap-keng, Contem a casa do destacamento militar. Começa na estrada do Isthmo e acaba nao Arco da Porta do Cerco.”
②、《 香山縣誌》
③、《 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志》
王文達:《澳門掌故》,第210頁,澳門教育出版社,1999年。
④、澳門歷史檔案館·民政管理檔,第128號卷宗,第S–E號文件。引自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澳門基金會1999年版,第179頁。
⑤、施白蒂著,金國平譯:《澳門編年史·二十世紀》,澳門基金會,1999年,207頁。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05/09/%e4%ba%9e%e9%a6%ac%e5%96%87%e5%9c%9f%e8%85%b0%ef%bc%88%e9%97%9c%e9%96%98%e9%a6%ac%e8%b7%af%ef%bc%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