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街,由祐漢新村第四街前的長壽大馬路起,複至祐漢新村第六街前的該馬路止。市場街環繞著祐漢街市和祐漢公園,並與長壽大馬路相接。市場街得名於祐漢街市。據《澳門憲報》所載,該街命名於1898年:“澳門市政廳佈告:本廳在一九八九年五月十二日之平常會議,議決以下街道命名為:Rua do Mercado de Iao Hon—Si Ch’eong Kai 市場街,屬花地瑪堂堂區。由長壽馬路即祐漢新村第四街對面起至該馬路即祐漢新村第六街對面止。”
祐漢街市
祐漢街市正式名稱為祐漢市政綜合體,是目前澳門最具規模的新型街市建築。該街市的興建計畫於1987年提出,但因當時市政廳缺乏足夠的資金而被擱置。直至1991年市政廳追加預算才告實施。街市最終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建成,並投入使用。街市是一座樓高四層,方正宏偉,外形美觀,以紅色為主調,鮮艷奪目,佔地約一萬平方米的建築物。街市主體部分,最低層售賣魚鮮、乾貨,第二層售賣蔬菜、肉類,第三層專售禽蛋類。各層攤位間格整齊,四方形走廊環繞所有攤檔,第四層為社區中心,天臺設雪屐場、籃球場及羽毛球場。在建築物內四角,設樓梯通道,另有三部電梯,方便居民上落。外圍闢設固定小販攤檔,行列整齊劃一。這座建築除街市外,還增添其他附屬設施,以適應北區居民需求。
祐漢街市公園為祐漢市政綜合體的一部分,於1993年建成並啟用。1995年前市政廳對公園進行改建。將舊有圓拱形附有牌坊門樓的公園拆卸重建,下層增加了汽車停泊位,地面加設了石坐椅、花圃、植樹、舞臺。現在的街市公園不設圍欄,採取開放式,四周都可以進園。正面建設一座古式牌坊門樓,象徵公園入口。園內四周建寬大花圃,栽種花草樹木。原有的噴水池則改建為階梯式看臺,正對面建有永久性舞臺,舞臺下可以貯放演出用的桌椅等物品。如今的公園適應了該區人口集中的特點,不失為舉行文娛表演、社團康樂活動的好地方。
曾經的賽馬場
19世紀初,市場街附近曾有一個賽馬場。但今賽馬場早已搬到由澳氹大橋和新公路與澳門半島連接的氹仔。賽馬場開始修建於1924年8月22日。1927年3月19日,澳門跑馬場正式建成,占地200多畝,頗具規模。馬場設備和賽馬規則均效法香港,每月舉行八至十次大賽馬,也培養出了一批華籍騎師。但據澳門著名作家飛力奇的記錄,澳門賽馬正式開業的時問是1931年12月6日。他說:“1931年12月6日,在澳門賽馬會的賽場上賽馬正式開鑼。澳門在合夥人的席位已佔有國際性的重要地位。我們不是已經擁有像中國香港、中國上海、新加坡和歐洲一樣的賽馬了嗎?”他還記錄了當時賽馬的盛況。
賽馬活動持續進行了十四年後,由於二戰的動盪,澳門的賽馬也受到影響,只得停辦,馬場也因此空置。而後荒蕪的賽馬場被潮籍農民開墾成菜地,昔日奢靡娛樂的“銷金窩”變成了農副產品生產地。直至八十、九十年代,城市發展需要而進行了規模較小的填海工程,並且將農地發展為住宅區。這些住宅區,當地人稱之為「祐漢新村(邨)」。其後因「九一事件」和龍的行動,引致大量新移民湧入澳門,而且北區生活指數較低,新移民大多定居於祐漢、關閘、台山一帶。經過多年的發展祐漢區已經為一個大型住宅區,區內交通方便,加上道路網的重新規劃,成為澳門居住人口密度較高的區域之一。
1938年的澳門賽馬場(網絡圖片)
舊馬場菜地(網絡圖片)
1980年代黑沙環及馬場一帶菜地及木屋(網絡圖片)
發佈者:澳門 口述歷史協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8/10/31/%e5%b8%82%e5%a0%b4%e8%a1%97rua-do-mercado-de-iao-h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