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家李舜如
記者:余麗虹
人物簡介
生於香港,198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系。1991年赴美攻讀藝術課程。1997年於美國休士頓大學取得人文學碩士。2003年在休士頓大學完成純美術碩士學位,主修雕塑。2004年來澳門定居,2005年建立「原作坊工作室」,現從事雕塑及陶藝教育工作。
陶藝家李舜如
經過幾番曲折 找到真正喜歡做的事
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事並一直堅持,總需經過幾番曲折考驗。李舜如接觸陶藝之前,做過幾年會計工作,後來發覺會計不適合自己,便決心到外國修讀藝術。她回憶說當初是想到美國修讀油畫,後來接觸了雕塑課程,才發覺自己對立體的東西感覺較為強烈,於是便決定專注在雕塑領域當中,至今接觸陶藝已超過17年。
李舜如最初的作品多為大型雕塑,「記得剛剛畢業來到澳門,當時本地的藝術氛圍不是很強烈,自己亦不知道未來的路會怎樣,實在有種『千頭萬緒不知從何說起』的心情。」在這種心情下,她創作了一個閉著眼,外露的腦袋卻有千絲萬縷愁緒的作品。後來,她慢慢發覺這城市的房子很有趣,很有個性,小城仍保留著許多特色的舊建築;當時深感,若不記錄它們,這些屋子隨時間流逝可能會消失,因而創作「搖動的房子」,並反問「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改變,它們還能夠維持原貌並繼續存在嗎?」。有了目標,狀態也漸入穩定。隨後,她亦創作了「平衡動作」人物系列,作品是一個女子穿著日常服裝正在展示不同的瑜珈動作,反映了在現實生活的壓力會讓人迷失及失去目標,而這個女子正在努力平衡自己的身體,找回支撐自己的動力。
搖動的房子
搖動的房子
將大自然及生活融入於創作
而熱愛大自然的她,在某次到台南旅行時,到過安平樹屋,體會到人類生存的空間與大自然之間充滿連繫,因而在2013年創造了「假如房子裡住進一棵樹」的裝置藝術。但隨之也在這些交集裡觀察到一些現象——人類從大自然中索取很多東西,破壞很多資源,用作自己的療愈,卻很少為這個大自然回饋甚麼。於是便創作了「在療癒中系列」,反問「對於已被過度開發和破壞的地球,它又可怎樣自癒?」在2018年的「陶・生活」及在2019年1月所舉辦的陶藝聯展,作品主題就圍繞了這些對大自然的感覺,與大自然的對話。
樹杯系列及以大自然為主題的陶藝作品(弘藝峰創作社提供)
在這些展覽中,作品的類型也產生了變化。近年,李舜如開始思考,大量的陶藝作品在展覽後到底可以放在哪裡?這些作品還有出路嗎?於是,她便大膽嘗試轉營,轉為以生活日常為方向的陶藝作品,讓參觀者在展覽後可以將作品買回去。這些生活陶瓷以杯盤、碗碟、燈、時鐘,創作中不乏對大自然及生活經歷的想法;李舜如認為其實很多生活用品都可用陶瓷製作,為生活增添一份質感。展覽亦以本地品牌「宅木」的原木傢俱作為展台,配上別具生活感的手製陶瓷,更突出了大自然的特性。
舜如於2005年所建立「原作坊工作室」,在10多年間也曾因為為租金問題搬遷過兩次。現在的工作室位於「藝術花園」,除了創作,她亦有開設陶藝的小班教學;另外亦有與本地社福機構合作舉辦工作坊,如盲人中心及利民會。
陶生活展覽(弘藝峰創作社提供)
燒窰是一件很美妙的事
陶藝的過程為:將濕泥捏好造型後,把它風乾,放進電窰裡燒第一次,這步驟稱之為「素燒」,火度調至800度,燒約8小時後,進行上釉程序,再燒第二次,燒至1200度,約9小時。而陶藝的樂趣往往在於這些製作過程會出現無數個未知效果;因為燒陶的泥有很多款,有白色、純白、米白、啡色等,以不同的泥製陶會影響釉油上去的效果;釉又有很多顏色,可以用商業釉,也可自己調色,調色時又會出現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燒窰期間,可能會發現某種泥很容易破裂;又會發現陶瓷燒到某個溫度時,顏色變得不同,這些經驗,都是製陶會遇到的正常事情。由構思、試色,再到正式生產都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試驗。Alice說:「燒窰是一件很美妙的事。很多時侯,不是一次就可以成功,做出來的作品與想像不一樣,是最大的挑戰和趣味。每次試驗都覺得很新鮮,尤其要製造一套作品系列時,學到很多。」
李舜如喜歡在旅行時到訪與陶瓷相關的地方買原材料作試驗。「因為不同地方的原材料內所含的礦物質不同,呈現的效果就不一樣,有些釉標明是某個顏色,但你不試還是不知道是否真的是自己想要的顏色,因此製陶瓷之前,需做很多色板。」而在不同的環境製作陶瓷,效果也不一樣。無論是泥、釉、製作過程及環境等因素,都會影響製成品的效果。
教學所遇之事
說到教學與傳承,李舜如坦述現在年輕人比較喜歡「速成」,喜歡一兩堂就想有成品的工作坊;但在陶藝的世界裡很難「速成」,因為陶藝製作需要一定的時間。以她開設的工作坊來說,每期8堂是較為完整的設計及相對具連貫性,可讓學生對陶藝有基本了解。她坦述亦希望學生能夠自己發掘題材進行設計及研究,因為學懂基本技巧之後,絕對有能力嘗試,當然有了複稿之後可以大家一起討論。然而有些學生都因為十分忙碌,沒有再深一層去創作。在1月份的展覽,某程度亦是為了學生而籌備,希望學生能夠以此為動力,嘗試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加以展示。
陶藝教育與陶藝發展
在澳門,舜如有感陶藝比較少人關注:「這是根深蒂固的事,難以改變。」雖然在不少中小學有陶藝課程,但在高等教育方面幾乎沒有。她感覺在藝術界也有些等級的界定,陶藝在本地的受重視程度相對不高。她建議,若對此學科有興趣的人士可到外國或內地學習,也可以擴闊眼界,增廣見聞。
將生活用品陶藝化.(弘藝峰創作社提供)
李舜如是澳門少數的全職陶藝家,她笑言,這一行較難「搵食」;不過她也明白,現實與想要做的事總要取捨。有時創作做得太多,亦會覺得悶,這時侯就要換個方向或題材去思考。「自己還有源源不絕的想法希望去實踐,未來還會繼續出產不同作品。可能很多人會問,這些陶瓷可以用嗎?但將陶瓷藝術融入生活,就是希望改變觀者的觀感及看法,以改變他們的生活品質;潛移默化地將作品的理念讓更多人知道,加以珍惜。」
發佈者:余 麗虹,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01/05/%ef%bd%a2%e7%87%92%e7%aa%b0%ef%bd%a3%e7%9a%84%e7%be%8e%e5%a6%99%e5%92%8c%e6%a8%82%e8%b6%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