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藝術雕塑家胡松偉
反思社會作為創作原動力
胡松偉在修讀視覺藝術的初期,並沒有以雕塑為主要創作方向,後來他漸漸發現,在眾多視藝藝術形式當中,雕塑的藝術形式最能表達他的創作意念,因此便集中往這個創作方向發展。今年八月三十日至十月六日期間,胡松偉的雕塑作品《思系列》在永利皇宮的「永利藝賞--後園樂記:都市變遷」展覽中展出,其系列作品包括《痕跡》、《構解》、《溝通》,胡松偉以這些作品表達對社會變化及發展的感受,以及對自我,如何與社會溝通等作出反思。他坦言:「這些反思,都是我創作時的動力。」
從作品《構解》中,可以看到三個類似人臉的雕塑,其臉上卻分別被某些物件遮住了口、眼、耳--就如同世間上有些事情總是難以解釋,人們往往容易因為置身其中而難以摸清現實的全部,欲尋思,或求解,到最後也只能隨著當下而行--「有些事情總會發生在你身上,在明白與不明白之間,了解與不了解之間,存在與不存在之間,無從構成也無法去解,看不見也聽不著,時間永恆停留在剎那間。」這是胡松偉對《構解》的闡述。
在《構解》和《溝通》的作品中,胡松偉都用了銅材質去呈現,他提到:「因為銅有反光面,就好像能反觀自我、反觀社會一樣,很能表達這系列作品想表達的東西。」從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形狀抽像的雕塑當中,嵌入了以銅為媒材,且不完整的人臉面具,在展場燈光的反射下,更能觀眾觀察作品之餘,也觀照到自己,他反問:「千萬年來,人類為了進行溝通,分別發明了語言、文字、書信等,作為表達解決溝通障礙的工具,但人類是否自始就溝通無礙,增加了解、減少隔膜呢?」最後他亦回應了自己的反問,嘆道:「我們看似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同時,還是像在那遙遠的地方,從來看見的只有自己的影子。」由於他以前也熱衷於戲劇演出,故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是《構解》,在創作時也滲透了如對比、矛盾等一些表達張力的手法。
作品《痕跡》
十年前後澳門的創作環境截然不同
在《痕跡》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三個由矮至高的木頭上,夾著三個不同大小的雕塑,外表看似樹木的年輪,作品名字為痕跡,是否與歲月有關?胡松偉則解釋,這作品的創作意念來自於「一種印記,一種消失中的情懷,起伏的感知觸動,莫名的記憶不像遠去,而是靠得很近。」他用此作品表達,歷史就展現在眼前,猶如年輪的雕塑就好像「滾動著的時代,慢慢不斷蔓延,就像年年月月,層層疊疊的累積。」累積之後,卻反問:「往日之節奏,曾經存在,並不陌生,只是還留下多少在心底。」這種累積,就好像生活已過去的日子裡,到底還存留多少在心中呢?這尤其體現在胡松偉多年的藝術創作生涯裡,他憶述,十年前尚未有金光大道的時侯,路氹連貫公路幾乎很少人去,那時侯他經常去那裡跑步,作品的某些材質也是在那裡拾回來,當中具有某種時空的意義,他坦言,十年前後的澳門變化很大,因此,創作的東西和靈感也會隨社會和環境的變化而有所轉變。現時,胡松偉坦述沒有特別固定的創作時間,有靈感就會進行試驗,因為雕塑需要反覆去琢磨、試驗、創作。
作品《解構》
胡松偉表述,過往他的作品都是以實體的性質,展示出社會現狀的記憶和追求人與人之間的探索,從形體中提出一種超越語言的問號。在未來,他亦會繼續以藝術創作的手法,去反思社會和自我,乃至整個宇宙。
「永利藝賞-後樂園記」展覽
發佈者:Eva,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19/10/31/%e4%bb%a5%e9%9b%95%e5%a1%91%e5%8f%8d%e6%80%9d%e8%87%aa%e6%88%91%e5%8f%8a%e7%a4%be%e6%9c%83%ef%bc%8d%ef%bc%8d%e5%b0%88%e8%a8%aa%e6%9c%ac%e5%9c%b0%e8%97%9d%e8%a1%93%e9%9b%95%e5%a1%91%e5%ae%b6%e8%83%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