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藝術既是希望,也是民生——專訪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委任)陳浩星先生

文化藝術既是希望,也是民生——專訪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委任)陳浩星先生
陳浩星集《楊淮表記》書「中國長盛」

引言

肚子餓了,以食物果腹乃人之常情。有沒有一種可能,人類的「糧食」系統裡還有文化藝術的存在?德國哲學家阿爾圖·叔本華說過:「藝術的作用在於達致精神層面的滿足。」而生命意志和悲觀厭世是其哲學和藝術觀的核心。文化藝術根植於社會,其敘述社會的變遷與文化歷史,包括藝術家在內的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社會獨立生存。「若然看完一個劇場演出,散場了,事後並沒有思考其意義,那麼文化藝術對人不起作用,不會為社會帶來改變。」樂意接受《瘋》刊訪問的立法議員陳浩星先生真摯地說道,投身文化工作三十多年的他,從事新聞媒體、出版、策展及博物館管理等工作,曾擔任澳門藝術博物館館長,於2015年獲得特區政府頒授文化功績勳章。現任立法會議員、文化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在本地藝文界佔重要地位。這次陳浩星先生將簡談文化藝術與社會的連結。

文化藝術既是希望,也是民生——專訪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委任)陳浩星先生

文化充滿希望

談及政府支持澳門文化藝術界發展,可追溯到回歸前,上世紀八十年代,1982年9月澳門政府成立文化學會(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前身),算是有一個專門的文化機關,但是不能說在過往澳門文化並沒有發展,「難道在文化學會成立之前澳門就沒有文化活動?澳門文化就沒有發展?這顯然不是事實。」他認為當時或許會有人說澳門是文化沙漠,但以八十年代澳門經濟環境來說,可以理解當局致力於教育普及和經濟發展,相比之下沒有太著力開拓多種文化活動。陳浩星表示,當時的自治機構市政廳,主要負責澳門的市政事務,包括文娛康體,會於畫廊定期舉辦展覽等文化藝術活動;民間亦有藝術、文學團體或私營工作室。例如於1956年創立的澳門美術協會,至今已有六十多年歷史,美協和頤園書畫會都是澳門最具代表性的美術團體,成立時間要比官方文化機關為早,也貢獻良多,八十年代初舉辦全澳美術作品聯展,也遠比官方舉辦的為早。文學範疇,不少寫作團體、詩社舉辦文學活動,出版文學書籍,說明過去一直有相關的團體自發支持文化藝術的發展,可見藝文發展在澳門源遠流長。「若然以三千萬元在某區興建一個步行系統,社會可能沒多大意見,但是若以三千萬元在某區舉辦藝術活動,可能會惹來很大爭議。」陳浩星的意思是:難道文化藝術對社會沒有建設作用,不值得投資?他強調,當然錢要用得其所,要物有所值,要有社會效益。文化藝術的效益未必即時顯現,但優秀的文化藝術作品潛移默化,會長留人心,影響人的未來;觸動人心,甚至會因為一次表演,一個活動,改變了人的一生。他憶述自己擔任藝術博物館館長時舉辦的一個影像展,一位攝影家拍攝了不少以人物生活為主的寫實作品,其中一位女主角是在文化中心的練習室排練舞蹈,該主角在作品上留言,大意是「小時候曾在文化中心觀賞節目,沒想到若干年後我也能在這裡排練及演出,真的令我感到非常幸福。」陳浩星為此十分感動,因為有人願意投身文藝,事業就有接班人了。他認為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要有「三千年開花,三千年結果」的定力與意志,我們不能太短視,文化藝術維繫人心,希望政府可以借助文化藝術活動帶動社會氣氛,令大眾感受社會有生機及希望。文化藝術也是支持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

文化民生

根據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統計資料,在疫情期間,2020及2021年全年共有136宗自殺個案,而2022年上半年則有47宗,當中牽涉本地與非本地居民。當局指出自殺成因錯綜複雜,往往涉及精神疾病、心理學因素、社會經濟及生物遺傳等因素,無法從單方面下定律自殺個案的原因。

陳浩星認為無論社工局還是衛生局等政府部門,以及社福團體,對支援弱勢社群、舒緩受困擾人士情緒都做了大量工作,長期為社會和諧共處付出不少心血,他思考著「是否可以多舉辦文化藝術活動,活躍社會氣氛,居民即使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困擾,情緒也有所舒緩,視野開闊一點,對生活存有更多希望。」過去三年的疫情,因需遵守當局防疫指引,許多官方文化活動要暫停,民間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亦有一定的限制。「只要條件允許,當時防疫不至於禁止所有活動的話,其實民間都盡可能自發支持。藝文工作者在抗疫期間對社會注入正能量。」陳浩星說道。

文化藝術既是希望,也是民生——專訪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委任)陳浩星先生
陳浩星(右三)和同事在戶外以快閃形式宣傳岳敏君特展(資料圖片)

在疫情期間,澳門經濟處於下行狀態,政府財政緊絀,資助相對收緊。他承認社會近年存在一定的壓力,但特區政府依然盡力為藝文界提供資源。另一種壓力來自社會,對文化藝術不理解,對文化藝術功能認知存在片面,甚至偏差,就容易影響資源投入,形成社會矛盾。藝文工作者也值得思考我們如何更好地參與社會建設,展現文藝的價值。如果我們的工作沒有得到社會廣泛認同,也會直接或間接影響文化事業的發展。他始終認為文化也是民生,強調文化民生,居民的生活需要遠遠不止於衣食住行,精神生活的富足與否,直接影響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以至一個地區的發展。

文化藝術既是希望,也是民生——專訪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委任)陳浩星先生
陳浩星篆刻欖核印「百無一用是書生」

因勢利導,移風易俗

環環相扣,「官民合作」陳浩星以四字形容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若然逆時代巨輪去做,並非順勢而為,是無法成功的。」他舉了一個生活上較為貼題的例子,澳門不少年輕人都煩惱著房屋問題,若然真的沒有足夠的財政能力置業,是否調整觀念,租房居住?安居樂業是人生重要課題,但似乎不是只有置業才能安居。房屋問題往往為大家帶來困擾,若然社會上有誘引協助青年階層較好地處理這個問題,陳浩星以「因勢利導,移風易俗」八個字來形容,會否令年輕人會對社會抱有更多信心,轉而積蓄更多精力促進各個行業、包括文化藝術的發展?

談到文化與教育,他補充現時教育制度有較為明確的規範,分為幼兒、非高等及高等教育等,培養科技、醫學等專科類別的人才有完整的課程制度,而文化有時會比較抽象,牽涉意識形態,即使同一事物,每個人背景不同,內心或存有不同理解;文化發展牽涉文化導向,關係社會穩定,比較複雜,更加需要社會高度關注,把握好航向,所以文化藝術更須重視教育。對個體而言,文化藝術教育是提升質素與能力的重要路徑之一;對教育機構而言,文化藝術教育是各科目之間的黏合劑,令校園生活張弛有度,令學生完善成長。陳浩星指出,其實國家非常支持藝術發展,例如在2021年起,國家藝術基金資助接納港澳藝術機構和藝術工作者申請資助。他呼籲各界利用好澳門的制度優勢,在符合國家利益的前提下多開展藝文活動。

文化藝術既是希望,也是民生——專訪澳門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員(委任)陳浩星先生

發佈者:鄭 清琳,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02/24/%e6%96%87%e5%8c%96%e8%97%9d%e8%a1%93%e6%97%a2%e6%98%af%e5%b8%8c%e6%9c%9b%ef%bc%8c%e4%b9%9f%e6%98%af%e6%b0%91%e7%94%9f-%e5%b0%88%e8%a8%aa%e6%be%b3%e9%96%80%e7%89%b9%e5%88%a5%e8%a1%8c/

(0)
上一篇 2023年2月24日 上午11:04
下一篇 2023年2月25日 下午3:38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