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聽老新橋的故事

       民間云「廟前窮,廟後富」,又有人反過來說「寧住廟前,不住廟後」。這種對傳統廟宇周圍的環境總結,倒也切合新橋的 歷史事實。一八八七年,清末舉人陳紹棠奉命調查澳門的情況時,記有「其沙岡、新橋、沙梨頭、龍環、塔石等村,均已改變。 地近澳門,街道房屋疏密相連 …… 耆民大都捕魚使船,及各項工作服苦人等。此來彼去,租賃而居,間有作小生意者,既非 聚類久居,更無恆産置業。」可以看到該區雖非葡人城區,又遠離城牆邊緣的商業地帶,只屬鄉郊村落地帶,卻成為大批基層 勞動力的棲息地,流動人口較多。

      今天,在澳門半島的西北方,有這麼一片地方,有着本澳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戲院永樂戲院、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古廟 蓮溪廟、富有人情味的街坊老舖、層出不窮的創意新店、澳門最多東南亞裔族群集居的街區,這裡便是新橋區,最有澳門特色 和生活氣息的社區之一。

      澳門口述歷史協會在十一年前的訪談基礎上,再與新橋坊會合作,經過一年多時間,深入訪談三十位新橋人,日前再出版 第二本《情繫新橋坊》叢書,記錄新橋區的最新發展。書中曾這樣記錄考證新橋名稱由來,以前新橋區大部分的地方都是海, 後來有人在海岸邊建了一座橋,蓮溪廟約建於清朝光緒年間,地界約在新橋籃球場前地。另一種說法是,有人在石敢當行台位置, 興建了新的橋,便有新橋之名。而相傳澳門半島歷史上一條有自然水源的溪流,位於半島西部,溪水流入內港,人們喚為蓮溪, 歷史上對蓮溪的稱呼有鹹涌、新橋涌等等。溪流的規模不大,綜合多處記載,蓮溪長度約五百米,寬度不超過六、七米。蓮溪 的重要性,在於這一彎溪水,孕育出新橋村,及後此地發展,成為歷史上澳門北部的七村,孕育着新橋社區的發展。

      翻閱該書,我們可從街名尋找新橋人的艱苦生活,從涼水、青草、大纜、田畔、渡船等街名,聆聽受訪者的故事及經歷, 想像新橋昔日的舊模樣。


細聽老新橋的故事

發佈者:澳門 文化公所,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03/01/%e7%b4%b0%e8%81%bd%e8%80%81%e6%96%b0%e6%a9%8b%e7%9a%84%e6%95%85%e4%ba%8b/

(4)
上一篇 2020年2月29日 下午8:37
下一篇 2020年4月27日 下午3:39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