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凡夫
有人說,愛情音樂都是美的音樂;亦有人認為美是愛情中的重要部份;但音樂與愛情都很抽象,特別是沒有文字、歌詞的器樂曲,「情人眼裡出西施」一詞更說穿了「美」就更為抽象飄忽。
愛情音樂歌劇永不落空
藝術的本質追求的就是真、善、美,作為藝術之一的「古典音樂」即使是「古古怪怪」,打破傳統的「現代風格」的「古典樂曲」,在某些人耳中亦會有美的存在。但就現今的城市人而言,愛情音樂的美,仍多是旋律上的、色彩上的,和感覺上的,而這種美又應是帶來「浪漫」感覺的。以此「標準」來說,這樣子的愛情音樂,在古典音樂的世界中,可說多不勝數了,聲樂作品中更不用說。
以「愛」作為標題的器樂曲,最為人熟知的便有英國作曲家艾爾加廣為流行的《愛的禮讚》(Salut d’Amour)、李斯特的《愛之夢》、貝多芬的《致愛麗絲》(Fur Elise)、德布西的《月光》、克萊斯勒的《愛之喜悅》和《愛的悲傷》等等….馬勒篇幅龐大,以五個樂章構成的第五交響曲, 祇以弦樂與豎琴演奏的第四樂章小廣板,更被認為是馬勒邂逅他未來的妻子Alma Schindler所寫的海枯石爛,此志不渝的《愛情頌》。這些音樂全都是旋律動聽,富有美感,能為人帶來愛的浪漫感覺的音樂。
其實如果要找古典音樂世界中的愛情音樂,可能包不落空的是在歌劇中。熟悉歌劇的愛樂者都知道,幾乎每部歌劇都必然有愛情故事,而且還會是歌劇故事中的主要部份。「沒有愛情便沒有歌劇」的說法,確是存在已久,為此,在歌劇中,大多都會有「愛情二重唱」的唱段,而且大多都寫得動聽動人,亦往往是歌劇粉絲入場期待的焦點。
但話說回來,能帶來「浪漫」美感的音樂,卻又往往與音樂本身無關,很多時還是因為「依附」在樂曲和愛情有關的故事所致。最明顯的例子當是貝多芬被「人」加上《月光》作標題的第十四鋼琴奏鳴曲,祇因眾多傳說,都指向是「傾訴愛情」之作,以慢板寫成的第一樂章,就更被認為是月夜下的浪漫愛意傾吐。
《齊格菲牧歌》的愛情故事
不過,華格納的《齊格菲牧歌》(Siegfried idyll)背後的故事,卻是百分百真實的愛情故事。這首於聖誕節清晨在樓梯間首演的管弦樂曲,是華格納人生中處於幸福時光中,送給妻子科西瑪(Cosima)的禮物。
科西瑪是李斯特的女兒,原是指揮大師漢斯.馮.彪羅(Hans von Bülow, 1830—1894)的妻子,1864年卻與五十一歲的華格納發生婚外情,兩年後華格納受政敵逼害流亡,和科西瑪出走,同居於瑞士琉森湖畔,現屬琉森(Lucerne)區內的特普盛(Tribschen)的別墅。1869年6月6日,科西瑪為華格納生下長子齊格菲(Siegfried),兒子出生翌年,科西瑪終得以和彪羅離婚,並隨即於8月25日和華格納舉行婚禮。 剛經歷過人生驚濤駭浪的華格納,歡悅之情,不言而喻。為此,婚後四個月,為慶賀愛妻生日,華格納便寫下這首愛的管弦樂小品《齊格菲牧歌》。
科西瑪的生日原是12月24日,但她卻習慣以12月25日聖誕日來慶生,該年聖誕節清早,科西瑪還安睡時,華格納已將蘇黎世音樂廳樂團(Tonhalle Orchester Zürich)的十三位樂手請來,排列在科西瑪寢室旁的樓梯上,華格納站在樓梯最高處指揮, 晨早七時半左右,還在床上安睡的科西瑪被樂聲驚醒,開門一看,被感人的場面愣住,露出無比喜悅之情。音樂很動聽,演奏又精彩啊!這首《齊格菲牧歌》當天又演奏了好多次,三歲和五歲的女兒調皮地將這首樂曲稱呼為「樓梯音樂」。
這首愛情樂曲,華格納原祇是作為一首送給愛妻很私人性的樂曲,但在經濟壓力下,1878年仍不得不將這首樂曲賣給出版商澤霍特( B. Schott),現實可不浪漫呢。華格納一家當年(1866年至1872年)居住的舊居,是城中歷史悠久的華格納別墅(Wagner Villa),位於琉森湖畔,現已「活化」為華格納博物館,也就是這首愛情音樂「世界首演」之地。今年初到訪琉森湖畔,美麗的湖光山色,便很清楚地證明這首愛情音樂的誕生和美的環境亦大有關係呢。
讀完這個愛情故事,再去聽聽這部管弦樂曲,相信多少能感受得到曲中的愛情的美浪漫感覺吧!
(網絡上有不少視頻,推荐可聽:Emmanuel krivine / Orchestre national de France的大樂團版本)
發佈者:周 凡夫,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0/06/26/%e6%84%9b%e6%83%85%e8%88%87%e7%be%8e-%e5%8f%a4%e5%85%b8%e9%9f%b3%e6%a8%82%e4%b8%ad%e7%9a%84%e6%84%9b%e6%83%85%e9%9f%b3%e6%a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