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北山村,一個傳統的嶺南古村落,古村隨便一處,便是有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曆史的物件、遺跡,北山大院、北山會館、楊氏大宗祠、百年古樹……百年歷史並沒有讓古村顯得沉重,反而賦予了它獨特的氣息,讓傳統和現代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古村舊宅裏的新天地
復古夢工廠【舊物倉】前身是古舊的北山戲院,臺灣文青聖經《小日子》雜誌的實體店【小日子商號】原址是百年財帛廟。北山古村歷經滄桑,卻不甘平凡,不斷推陳出新,在新故相推間碰撞出奇妙的火花。
於是,又一顆新「種子」——本鄉公約,在生生不息的北山,破土而出。
「本鄉公約」是北山村舊時立鄉規的地方,鄉民聚在這裏,共同約定各項事宜。它與醫帝廟、康真君廟、財帛廟共同組成了北山會館,是舊時北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已有 200 多年歷史。
這座古建築的改造,不僅僅運用「修舊如舊」的手法,同時通過探索與實踐,將新舊融合,改造為一個公共藝術空間,賦予了古建築新的生命和意義。
「本空間」裏的時光變遷
穿過古舊的門栓,仿佛穿越另外一個空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座矗立筆直的水泥圓柱體——「本空間(Ben Space)」。整體建築用統一的灰色呈現,厚鋼板打造,清水泥材料模糊牆面、地面、頂面的界限,線條極致簡潔。
空間頂部有一個圓形天窗,陽光、雲、雨,透過天窗,給整個灰色空間融注入新色彩,光影像鐘擺一半緩緩移動,坐在本空間裏,靜靜感受自然與時間的變遷,感受生活的純粹。
原建築屋簷保留原來的風貌,與本空間連接處刻意留一道半圓弧度的縫隙。下雨時,打到水泥牆體上散落成水珠,沿著垂直的牆體緩緩落下,形成了一個天然的水簾。這道為歲月留白的縫隙,讓大自然可以在「本鄉公約」裏自由穿行。
一顆自由生長的「種子」
主理人薛文先生這樣定「本鄉公約」:它就像是一顆紮根在北山的種子,從地裏冒出來,自由生長。
這個古建築修復的藝術空間裏,並沒有許多固定的擺設,它像一個純粹的公共藝術裝置,不強制賦予其功能性,越是放空,越擁有更多的可能性。
在這裏,一切都有可能發生……「快閃店、畫展、涼茶鋪……你甚至可以在這裏進行一場浪漫的求婚儀式。」
「本鄉公約」的重塑將古建築與現代化藝術空間契合,融入北山的陽光、雨水、土地,自由野蠻地生長。這顆「種子」,它承載的,是多元共生的無限可能。
一場「公共的約會」
「本鄉公約」的LOGO,是一個抱拳的手勢,代表尊敬、包容、融合。這個手勢不僅將整個空間的形態表現出來,也代表了北山的精神——傳承與創新。在這裏,過去和未來將和諧地交融在一起,為城市的毛細血管注入新的生命力……
作為古時人與人產生聯結的地方,「本鄉公約」至今依然延續它的使命,如今的「公約」定義為「公共約會」。在這個具有年代感的城中村裏,為年青人提供一個與人、與文化、與藝術約會的公共空間。這種情感的聯結,人文的關懷,在後疫情時代,顯得尤為重要。
讓我們一起相約北山,在這裏相聚、碰撞、探索更多的可能!
發佈者:Mel,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1/07/28/%e7%8f%a0%e6%b5%b7%e5%8f%a4%e6%9d%91%e6%96%b0%e6%b7%bb%e6%96%87%e5%89%b5%e7%a9%ba%e9%96%93-%e3%80%8c%e6%9c%ac%e9%84%89%e5%85%ac%e7%b4%84%e3%80%8d%e6%9c%9f%e5%be%85%e8%88%87%e4%bd%a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