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穗為何?

藝穗為何?

記得上一年《瘋》以實驗藝術作為專題,訪問了藝穗節的演出團隊。對比疫情前能夠邀請全球各地的演出單位,到今天更多是以本地創作為核心的藝穗節活動,資源更多地投放在本地的創作之中,其吸引力同時亦被削弱了。在此,並不是說本地團隊的作品比不上外地的作品,實質上澳門演出團隊的細心及精緻比不少的外來劇目更好,而且本地作品更具親切感。那麼吸引力的的問題哪兒呢?答案是於視野、角度及格局都太過令人熟悉了。

藝穗節作為具有挑戰性、超脫性或者是令觀眾有獵奇心態的節,沒有一點令人意想不到的思維總是不夠過癮。仍然記得在疫情前的幾個挺好玩的演出作品,包括「談談情探探聽」及「脫單電影院」等,一個是澳門跟台灣合作的Live Feed演出,一個是英國來的Speed Dating,都是很好玩的演出。兩者均不相伯仲,但是英國的或許會更吸引,主要是一個不一樣的角度,並不是說作品有多優秀,其吸引之處在於多元的思維。

最近,文化基金及文化產業基金合二為一,成為了文化發展基金,這個合併對於澳門文化業界的發展帶出了一個明確的目標。文化活動變得不再單純,更重於如何推進整個業界從過住將文化作為消費品的角色,更多成為生產者物品的角度去發展。簡單來說,就是受政府支援的同時,亦需要將作品稍為有一點的讓步,走到發展及與外界的競爭之中。比如,在過往文產基金已經具有的展演計劃,在大灣區以至中國內地進行巡演,本質上整個製作都是難以收支平衡,因此政府擇優選擇合適的項目,並作一定量的援助,其目的希望作品能夠在外產生迴響,亦能夠將劇目得以廣傳澳門以外地區,產生文化的幅射能力。

以上所指,表明了藝術活動的價值不再單純地為本地服務,更應該以宏觀的視野去進行發展。對比過往文產基金中做得比較成功的音樂與電影項目,其本質就是因應澳門小市場原因,目標在於開拓國外市場。當然,政府的支援也是明顯的,由此引起了坊間不少的批評。但是基乎可以看見政府(資源擁有者)的取態,強行逆其道而行,對於發展亦不見得對事情有何幫助。未能在決策上進行任何干預,那麼適者生存之道就少不免了。

在文化發展基金應運而生的世代,藝穗節的演出遑論收支平衡,這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了。然而,節日需要保留,為的是保留本地藝術人的創作空間,發展並不是單純地說經濟的收益,它更着重的是如何令藝術可持續地存在,保障各方利益的同時,推進文化藝術活動的向前,不可能亦不應該一刀切以經濟收益為指標。在此,更應該使用多元指標更好去分析各方的需求及效益,讓文化藝術真正取得發展,而不是「發財」而已。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2/23/%e8%97%9d%e7%a9%97%e7%82%ba%e4%bd%95%ef%bc%9f/

(1)
上一篇 2022年2月22日 下午5:14
下一篇 2022年2月23日 上午10:44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