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方舟藝術學會主辦的馬拉松式藝術展覽《擁抱·彩虹》,初心就是為了在疫情的第三年,邀請不同藝術家以藝術作品,帶給市民期許和力量,還有引出一些正面的思考。第二場藝術展覽,將藝術接力交給兩位澳門女性藝術家,韋艷芳和陳詠璇,她們以不同的繪畫方式,用作品向觀眾們表達一種“女性力量”。自從Metoo運動的思潮傳進中國,我們談論女性主義,重視男女平權,希望打破男女對立的二元刻板印象,就是為了建造一個平等的、相互尊重和照顧的社會。對於兩位女性藝術家,撇開藝術家的身份以外,她們可能是一位媽媽、女兒、教師、職場女性等等,她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還有作為藝術工作者長久以來的專業素養,聯合打造主題展覽“她與她的故事”,向公眾表達更多元的女性聲音。
多元的女性魅力
對於兩位藝術家而言,選擇以女性為主題,除了她們自身的性別以外,還有其他的原因。“一是因為自己是女性,還有我一貫的作品風格都是以女性為主。上一個相似的女性展覽主題是“自身”,是表達女性不同的情緒和壓力,但這一次的展覽主題我希望呈現更多是女性正面的力量。”畫畫一直是藝術家韋艷芳一種舒壓的途徑,也是一種抒發情緒感受的活動,每一次作畫時,她都會沉浸於繪畫中自己的內心感受。細膩、溫柔、執着、逆境中活在當下,疫情的這幾年,韋艷芳遇到過身邊不同的“她”,她們的背後所經歷的風雨,韋艷芳希望以優雅的女性身背結合彩虹顏色的花類去表達出來。一系列美好的花語,猶如“櫻花的等待”、“金魚花的活潑生長”、“太陽花的追求夢想”,在韋艷芳畫筆下花與女性的結合,不是傳統的轉瞬即逝的美麗,更是代表一種經久不衰、溫如水的女性魅力。
對於藝術家陳詠璇,她的力量來自於她的事業,儘管她以“女強人”去調侃自己,但她身上的那種對性別議題的關心,還有活在當下的自信,是一種不斷突破自我的勇敢。“我本身也是一名事業型的女性,有自己的事業工作,平常也會很關注平權、賦權的內容。這次的展覽作品也是有一些相似的內容,也是去講述女性自己的想法和當下的變化。”從她連續的六幅作品中可見,回想過去,在2019年我們從最初疫情爆發使用的普通醫用口罩,到因為需要復工而戴上了KF94防護口罩;後來不知不覺間,戴口罩已經成為當下生活中的一種常態,甚至我們還會挑選不同款式,去搭配相應的穿著打扮;但在未來的第三階段,或許因為對疫情新聞的習以為常,戴口罩再也沒有以前的規範,可能耷拉下來希望給鼻子透透氣,也可能選擇脫下口罩,與病毒共存。未來的疫情生活會是如何,我們從中會有什麼選擇,這值得我們去反思。
走進社區,打破藝術隔膜
在媒體信息高速流通的時代,藝術不再像以前那般的,令普通百姓覺得陌生,藝術市場上也越來越湧現更多的民生創作,這是一種不可抵抗的時尚潮流。自從大眾文化流行起來,儘管藝術於大眾的距離是拉近了,但還是始終存在隔閡,而且在澳門目前的市場環境中,多數人還是存在藝術冷感的態度。
對於兩位藝術家本次的作品,她們的作品無論是從主題核心,抑或作品展現,都是十分貼地的內容。韋艷芳談道,“類似於澳門現在的藝術氛圍來說,它越來越需要一些 “人們看得懂”的藝術作品。藝術市場是需要有一些富有哲理性,思考空間比較大的作品。但同時也需要一些比較直觀、比較能帶出共鳴的創作,例如這次我們以女性為題。至於怎麼去拉近這個距離,是可以“一人走一步”。假如現在觀眾不進來這個藝術館看,那我們藝術家就跳進他們的生活場所去進行創作,就像之前我們也有去咖啡室、商場等做展覽。這會使觀眾們有多一個渠道欣賞藝術,感受藝術。”“現在我們也開始嘗試把藝術融入生活,融入社區,在一些民間場所去舉辦活動,擺放藝術作品。在既定的藝術場所例如澳門博物館、藝術博物館,是有導賞員去講解,去向大眾溝通。而澳門現在有一些公共空間,也有放置一些藝術品,希望是做一個空間營造,把一個空間打造成一個場所,把藝術品打造成一個有實用功能性的藝術品。”陳詠璇說道。
藝術市場的思想困境
但目前澳門的藝文活動存在有一普遍的問題,藝術家們用盡全力去展現他們的才能,用藝術去表達現實問題,表達美好祝願,但澳門的觀眾卻寥寥無幾。而我們現在所感受的藝術文化市場,其實也是上一代所延續下來。韋艷芳表示 “像在以前,如果小時候說自己的夢想是做藝術家,可能就會被父母責罵不現實。所以可以看見從小對藝術的教育,價值是比較低的。現在澳門教育進步了不少,學校常常會有不同的課外活動去感受藝術,例如組織去文化中心。但我們還是需要時間去教育市場,去培養對藝術的欣賞。而澳門目前還是比較欠缺對藝文發展的長遠規劃,例如學生讀完藝術出來就業,對於工作渠道、事業規劃,可能不是很清晰。或者有大多數人變成了藝術老師,或者有在做藝術全職的工作者也同時在做一份兼職去養活自己。”
但是,即便澳門的藝文市場還不成熟,但澳門有很好的「藝術家根基」。這裡的藝術家們大多都堅持其所愛,持久地不棄初心,而且專業態度都能保持較高水平。但普遍的澳門市民對藝術市場,總是有一種不良的慣性,一種認為「藝術應是免費的惰性」。談及藝術文化,它更多是一個精神層面的滋養內容,並非實質可填溫飽的物質。“不少澳門人會覺得藝術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東西,可能是覺得它不能謀生。就像以前在澳門去聽音樂會,大家可能都會想著有沒有免費票拿,不會想著要給錢去買票,不會想著一場音樂表演是值得去排隊和付費去欣賞的⋯⋯這種習慣可能就是盤古初開的一種現象。我們的起步的確比別人晚了,比香港慢了十多年的發展,但澳門政府也是在慢慢努力往更多元去發展,開始注重文化產業發展,而澳門的藝文領域中,藝術家的確很多,但從事藝術行政的人卻很少,懂得把藝術帶進市民生活的工作者很少,而這個崗位的人員需求也是十分迫切的。”陳詠璇談。
對於兩位在澳門藝文屆工作已有一定經驗的藝術家來說,她們對當下澳門的藝文行業發展有著一定長遠的目光和見解。相信她們的聲音結合她們的作品,會對澳門藝文領域發展做出一些推動和進步。
發佈者:何曉桐,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4/26/%e5%a5%b9%e4%b8%8e%e5%a5%b9%e7%9a%84%e6%95%85%e4%ba%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