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海底的寶藏

法國考古學家Fernand Benoit曾說過:「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是在海底。」也就是說,人類的文化遺產不僅包括地上,還包括水下。我們生存所在的地球表面有百分之七十的水域面積,而水域下面是一片尚未開墾的處女地,蘊藏著不計其數的「寶藏」。

探尋海底的寶藏

一、水下考古的介紹

考古學自誕生以來,不斷完善和發展自己的學科,其中水下考古是考古學派生出的一門分支。水下考古與田野考古的區別主要體現在「遺迹遺物埋藏環境的不同和獲取技術手段的方法的不同。」可以說,埋藏在大海下面的古代人類生活的全部遺存(主要是歷代沉船和沉船內文物)都屬於水下考古的研究對象。

通過與這些水下考古發現相聯繫,不僅為發展考古學具有重要的意義,更能夠向人們揭示當時的貿易史、交通史、社會史等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關的議題。

二、中國水下考古發現

中國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海域,在水域裏埋藏有許多古代人類活動的遺存,給中國水下考古事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廣闊的發展前景。近年來,中國在四大海域——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先後進行了多項水下考古工作,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引起學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當此之際,擬就中國水下考古歷史的兩個重點項目做一些簡單的介紹。

探尋海底的寶藏
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展廳

(一)「南海一號」沉船

「南海一號」沉船自從被意外發現後,經過三十餘年的細致發掘考察,目前這一遺存已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護和利用。它的發現和發掘工作呈現的是中國水下考古的一個傳奇,見證了中國水下考古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

該沉船發現於1987年在廣東省陽江附近海域,是中國發現的第一個沉船遺址。當時,由於資金與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原因,沒有繼續開展水下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待各方面的條件成熟後,才採取新的行動。直至2007年,按照「整體打撈、原址保護、就地展示」的原則,將這一沉船遷入博物館的保護環境中,在館內進行具體的發掘工作。

該沉船出水了超過十八萬餘件文物,出水的文物是價值連城的國寶級文物,多為景德鎮窯青白釉瓷器、龍泉窯青釉瓷器、德化窯白釉瓷器等。根據打撈出的瓷器銘文分析,推斷該沉船是南宋時期遠洋貿易船。

探尋海底的寶藏
地球衛星影像

今天,我們可以前往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一睹沉船真身及該沉船出水的宋代文物,還可以透過玻璃參觀考古人員所進行的水下考古發掘工作。這種發掘和保護同步進行的方法為國際水下考古學界所稱道,被譽為「中國水下考古史上的一次創新」。

(二)「長江口二號」沉船

自從打撈「南海一號」沉船後,時隔十幾年後,中國又啟動大型的水下考古項目,是中國內外規模最大的水下考古項目。

該沉船是2015年於上海長江口開展重點水下考古調查時被發現的,出水的文物數量可觀,種類繁多,包括瓷器、紫砂器、鐵錨等,其中出水的瓷器銘文,為沉船的斷代提供了重要依據。經出水的瓷器銘文,推斷該沉船是清代同治時期。按照計劃,考古人員爭取在2022年內完成整體打撈及遷移至博物館的工作。就該沉船而言,有許多方面需要通過考古研究獲得解決,例如,沉船因何種原因而沉沒?沉船的航線是甚麼?運輸的貨種包括哪些?等等一切的未解之謎,考古人員將會在日後慢慢解開,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探尋海底的寶藏
滑車,海事博物館藏

三、澳門水下考古

澳門的水下考古發現,可以追溯至1993年,澳門政府在興建澳門國際機場時,在附近水域發現了沉船殘件,考古專家推測是在澳門沉沒的歐洲船隻的結構部分。這些出水文物包括繫繩器、滑車及炮架輪,被保存在澳門海事博物館。

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港繁盛一時,在這幾條重要的國際航線裏,很大可能性,水下還有其他值得探究的沉船及沉船內的文物,不過可惜的是,澳門由於土地資源不足,多次進行了填海工程,導致澳門的水域空間越來越少,有鍳於此,水下考古工作在澳門難以進一步展開。

儘管如此,澳門也有其他田野考古發現,如高園街大坑遺跡出土的大量瓷器,直接說明了澳門海上貿易的蓬勃發展。因此,為了響應國家所倡儀實施的「一帶一路」政策,澳門於2019年加入了申遺城市聯盟成員,與香港、廣東、浙江、上海等28個海絲保護和申遺城市聯盟成員聯合申報海上絲綢之路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總而言之,水下考古是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支重要力量,不但是保護珍貴的水下文化遺產,更是促進世界文化遺產的研究和保護。

探尋海底的寶藏
繩器,海事博物館藏

發佈者:曹 凱雲,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5/31/%e6%8e%a2%e5%af%bb%e6%b5%b7%e5%ba%95%e7%9a%84%e5%ae%9d%e8%97%8f/

(2)
上一篇 2022年5月30日 下午6:32
下一篇 2022年5月31日 上午11:07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