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生命教育結合

本期專題以“生命教育”為題,相信讀者朋友們第一個想法就是兩者有甚麼關係。實際上,藝術的用途是廣泛的,透過藝術作為載體,以軟性的手段讓市民去接受訊息,肯定比強制的、聽命的方法來得舒服。那麼,以藝術去拓展出來不同類型的話題或標題亦是可行的。憶起年前本刊以“藝術教育”為題,提出了澳門藝術發展的困境,指出了藝術工作者普遍以教育行業維生,亦引起了馬若龍先生的慨嘆,有感現時的藝術家更多是教育家,並沒有以藝術創作為己任。確實,作為半個藝術工作者的筆者亦有感藝術家並不容易,特別在疫情的困境下更是讓藝術工作者了解到行業的脆弱。

藝術與生命教育結合

相對來說,藝術的作用從來不脆弱,觀乎世界不外乎物質與精神文明共存。人類在世再遠也就一百年左右,最近聯合國定義青年都到了65歲,這漫長的青年生涯如何去規劃就值得大家好好商榷了。然而,在經濟發展旺盛的地方,對於生死的理解卻少了一點思考。精神文明的不足導致對生命的思考缺席,這幾乎是物質豐盛地方的一個通病,畢竟,物質的豐盛必然侵蝕精神的超脫,但是精神的突破卻必須建基在物質的豐盛之中。這個悖論不難理解,物質是基礎,精神是超脫,只有物質是虛無,只有精神就是空談。兩者的關係是遇強愈強,但是雞先還是蛋先的話,就必然是有物質才有精神(沒有飽飯,怎麼可能談精神,估計一個星期就掛掉)。所以,物質的繁盛,將容許精神上的超脫,特別是對於早已在物質世界中迷失自我的人來說,精神的價值將會是首位。

本期以孟舒博士於5月份時候撰寫的一篇活動回顧為題,結合她本人多年從事藝術的思考,澳門社區藝術空間(瘋堂十號創意園)開創生命教育藝術課程的看法,以案例分析的方法與讀者朋友們深入探討藝術與生命教育的結合,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待生死,結合不同藝術形式創建出一系列的活動,可以作為一個實驗的、創新的手段去看待藝術。仍然記得繆鵬飛先生當年在上海嘗試當代藝術的創作,在一種“摸石頭過河”的體驗中,在澳門創造了新東方主義的思考,雖說不上震撼世界,但真實地將澳門帶到國際。藝術的創作本質上也是在嘗試中找出一種新方法、新視野。孟舒博士的這次嘗試亦是在瘋堂十號的背景中,以社區藝術出發,嘗試在實踐中找到藝術的更多可能性,結合澳門本地的藝術朋友們共同創作,為參與者帶來藝術的不同可能性,本質上就已經值得鼓勵。

最後,本期的專題在疫情的大背景下為讀者朋友們帶來精神上的思考,只要能夠在文字上找到一絲啟發,它本質上已經能夠洗滌心靈,物質與精神並不衝突,更是相輔相成,請讀者朋友們在固化了的思維中透過閱讀藝術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藝術與生命教育結合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8/24/%e8%97%9d%e8%a1%93%e8%88%87%e7%94%9f%e5%91%bd%e6%95%99%e8%82%b2%e7%b5%90%e5%90%88/

(0)
上一篇 2022年8月23日 下午5:56
下一篇 2022年8月24日 上午9:49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