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對澳門文化藝術界的最大困境,無非經濟及轉型的問題,第一、澳門經濟條件轉壞,導致政府資助收緊;第二、澳門藝團缺乏市場經濟模式,面對財困其活力轉低;第三、文化活動停滯不前,不少預定項目未能開辦;第四、藝團本身營收不足,轉型迫在眉睫。
自疫情兩年半以前開始,文化藝術活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礙,藝術工作者若以演出作為主職,在這段時間中所遇到的困難是難以想像。因此,一名合格的藝術人,必需要多把刀在身,尤其需要具有教學功能,才能無往而不利。唯獨在疫情的困境下,出現多次的、重複的活動中斷或延期的情況,面對這種已經常態化的中斷,在實踐上就應該具有一個較為可行可控的生存模式,否則就形成了藝術工作者自掘墳墓的不歸路。以下3點思考供大家思考:
第一、網絡成為藝術活動的常態,如何構建一個更有效率的模式成為重中之重,特別需要針對觀眾、顧客購買服務的兩手準備,而且,在提前的、合理的聲明之中,消費者對於突然出現的情況亦會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對於銷售者來說亦具有一定的保障。了解到部分藝術教育機構,透過網絡的轉型,亦不會拖慢現有進度,這種兩手準備,明顯保障到藝團的日常運作。
第二、如何在藝術教育中更多加入文字上的“內功”亦是必不可少的。現時澳門閱讀的風氣有所提升,在藝術作品的研究與思考之中,培養觀眾也好、藝術工作者也好,書本內的有質量的論述,對於其創作、觀察及欣賞亦是有明顯的好處。比如,在欣賞畫作的時候,不少的觀眾充其量只知道“好看”一詞,但是為甚麼好,好在哪個點上,就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在這部分,澳門的藝術教育明顯只針對一些動態的、技術含量高的題目,卻忽略了腦部的、思想性的訓練。如果有更好的藝術閱讀,必然對觀看藝術作品的時候能夠有更到位的、更精彩的評述。
第三、閱讀過後,何不妨在靜態上多作嘗試。比如,藝術的靜態創作,可涉及到不同類型的方式,繪畫、寫作、閱讀,以及更多不同形式的手工類的藝術創作。實際上並不影響雙方,結合以上兩點,藝術工作者的商業化模式也已經到位了。問題是,如何在市場上獲得市民,以及顧客的信任,如何在限制的條件中找到出路,這必然是藝術界自身要多花心思去思考的一個部分。如果只單純等待政府的決策,很明顯不是最適合自身藝術工作的特點。
在此,本文簡單列出3點,希望藝術工作者能夠在逆境之中自強,在困境之中創造新風向,與其在等待,不如多創作,說不準還能來個逆地轉身,成就了一個新的奇蹟,獲得眾人的支持與認可。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2/09/28/%e6%b0%91%e9%96%93%e6%b4%bb%e5%8b%95%e9%87%8d%e5%9b%9e%e7%94%9f%e6%a9%9f-%e4%b8%89%e9%bb%9e%e5%98%97%e8%a9%a6%e5%89%b5%e9%80%a0%e5%8f%af%e8%83%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