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工作者的日與夜

藝術工作者的日與夜

最近有友人詢問筆者在澳門做藝術的事情,她感到在澳門能夠成就一位藝術家顯得異常不簡單。比如,藝術家他們是如何謀求生活的呢?作為一位藝術雜誌的主編,了解到在澳門作為一個全職藝術家的出路是很狹窄的。

我們一般了解的藝術人甚少全職投入,更多是擁有一份正職,業餘不賺錢地 ( 或車馬費式地 ) 做藝術相關工作,這一種我們稱為業餘愛好者。另外一種,全身投入地做藝術相關工作,但是由於作品難以謀生,比如說,表演藝術家 ( 即劇場、舞蹈、音樂演奏等 ) 在做藝術創作只能透過基金會及贊助等方式來進行,獲取扣除成本後的微薄收入 ( 如果用創作藝術的時間去做一份普通的工作,相信可以賺取更多酬勞 )。由此,更多的全職藝術人會選擇投身教育行業,畢竟特區政府對於教育的投放是驚人的、家長為子女的將來也是願意花銷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全身從事藝術表演在不少人眼中也是不切實際。畢竟當生活愈來愈困難,藝術活動在澳門也不見得有多少捧場客的背景下,強行走進一個文化沙漠之中希望能夠開出花,也未免緣木求魚。在筆者的視角來看,不少藝術人最終只能走向教育工作,有空的時候舉辦一些藝術專場。筆者曾經撰文有關藝術教育的專題,可見。

藝術工作者的日與夜
藝術工作者的日與夜
藝術工作者的日與夜

藝術活動屬於親子活動,成年人需要的只是養活家庭的財貨,卻逐步成為了金錢的奴隸。這種說法甚為老套,卻又十分真實。在財富追求的無窮止境下,生活的趣味變相成為了戶口數字變動帶來的快樂後,藝術更應該是尋求生活多樣性的一個出口。華人社會裏的藝術活動卻顯得有點錦上添花。在大學的教育上,博雅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學生了解到生命 的不同可能性,從而了解更多可選擇自己人生的參照物。遺 憾 的 是,對比國內外,在澳門這個彈丸之地下不知道是否因為地方小,思想也有點難以走出去。真正的內卷不是競爭的壓力,而是將自己在設限的死胡同裏。

回到剛剛對藝術發展感到疑問的友人問題上,澳門亦有不少的知名藝術家生活情況不俗。是的,但是又有多少人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呢?還有一個重點是,資本的積累及受眾的支持也都是藝術家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普遍的藝術家都是浮游在比上不足、比下

有餘的情況。所以啊,最後能夠給出的建議就是,憑着興趣與愛好走自己想走的路可以心胸舒爽,但是口袋的弱不禁風會令妳打消念頭。所以,請先找到面包,再找你的夢想,這樣最少可以自給自足,不足以被社會降維打擊。風吹雨打、屋漏兼逢連夜雨並不是普遍人能夠接受,再堅強的意志也不敵生活的摧殘。

那麼,為何我們需要藝術呢?或許就是在殘酷的現實之中僅餘的一點希望、念想,讓人更像人,而不是冰冷的機器與城牆。

發佈者:張 少鵬,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1/09/28/%e8%97%9d%e8%a1%93%e5%b7%a5%e4%bd%9c%e8%80%85%e7%9a%84%e6%97%a5%e8%88%87%e5%a4%9c/

(0)
上一篇 2021年9月28日 下午3:34
下一篇 2021年9月28日 下午4:15

相關推薦

發佈留言

登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