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共融社會,是坊間上一直備受關注的議題。澳門則在政府的支持下,民間社服機構、社企都定期舉辦各類共融互動項目,希望拉近不同能力及背景人士之間的距離,當中包括共融市集、共融康樂活動及共融創作等;近年,行政當局亦逐漸出台教育融合計劃及弱勢人士就業支援的相關政策,希望逐步打破社會上長久以來的定型觀念和隔膜,相互尊重、接納及相處。無論是弱勢社群或社會大眾,抱持開放的態度,才能築起共融和諧的社會。
既然構建共融的方式不拘一格,若然談起共融藝術,坊間的了解有多少呢?相信石頭公社有一定的代表性,石頭公社是澳門非牟利文化藝術團體,主要以形體及舞蹈劇場為創作重心,並積極嘗試不同樣貌的創作實驗,將不同的可能性呈現在大眾面前,創社廿七年來與國際不同的藝團均有合作經驗。這次聊起第三屆的《Todos Fest!共融藝術節》,策展人莫倩婷稱這是深耕於社區的體現,宏觀一點便是拓展觀眾,倚靠藝術平權。
固態中的一扇光
創作的路上從來不能用簡單來形容。藝術節舉辦至第三屆,莫倩婷指出必然遇到不少阻滯,幸運是今年合作的演員和以往的一樣,均是澳門明愛轄下社服中心的老朋友,默契得以延續。「今年就有更多老友記參與,我們在去年的過程中,藝術家在藝術節以外的時間都有與他們保持工作,今年再去延續,長者們作為舞者時,需要成長,即本地去醞釀這些作品時,深耕的延伸很重要。」莫倩婷說道。除此之外,她表示在社會推廣共融以及平等、平權的概念也是亮點之一。隨着舉辦藝術節,《Todos在校園之共生舞工作坊》舉起了演員與中學生近距離交流的旗幟,「因為不是只透過演出接觸他們,而是真正地與他們相處,讓有身體障礙的朋友們去帶領他們跳舞,我本人非常期待這箇中的意義。」莫倩婷續稱,今年更有大專院校對工作坊感興趣,亦邀請來自廣州的舞者參與演出及工作坊,對觀眾或許是新的視覺衝擊。隨着疫情陰霾逐漸消退,盼望與國際藝術家合作的機會能接踵而至。
未境「重生」
對於共融理念是否真的「在路上」,莫倩婷則在訪談中多次為《未境作業:挫敗之慾》能走上香港藝術節的舞台而感到鼓舞。在香港大館綻露光芒是難得的機會,假如沒有疫情,這齣劇目預期會和瑞士及德國的團隊面對面合作排練,並呈現在觀眾面前。「疫情來襲,一就是做,否則就是不做。但我們選擇繼續下去,當然也有困難,光是演員轉換成線上工作的,看不少,也聽了不少。是否行得通就見人見智。我估計是行不通比較多的。始終現場就是現場,對於我們來說正正是因為疫情,生成了這個演出,就依靠ZOOM實時演出,我們沒有放棄這個演出,既然我們雙方的演員保持有表演這個慾望的,我們就嘗試一下,反正演出就叫挫敗之慾。」有危便有機,團隊在二○二一年成功表演了遙距混合版本的劇場。
自主選擇的藝術
莫倩婷表示,關注坊間一直有不同的團體為推動共融理念而作出進步。「當我們正視邊緣人口,坦白說很多時候他們在社會上的選擇權或自主性是比較少的。」她舉例在歐美社會,共融是一種習以為常的社會模式,不單純只為福利,而是平等的社會氛圍。這樣的內容看似抽離藝術節,其實不然,作為策展人的她嘗試引導演員衝破一些條框的限制,在短暫的時間、有限的劇場中創造一些平等的空間,讓自主選擇能在他們的表演中最大化發揮。「無論我們聽爵士樂的即興演奏,交響樂團的演奏都好,我們作為觀眾,我相信感興趣的不是看演員背好台詞,然後演一模一樣的內容,就算他們每一晚都是說同一句台詞,同一個台位,我們是享受台上演員作為演出者本身,當下作的選擇。透過表演的訓練,我們希望演員在台上是自主、有意識地知道是正在作出選擇的。」即興表演固然是石頭公社的首選,代表着演員每一次的訓練都是成長的過程。
社會長久以來需賴各種條例和標準,劃分不同人群種類,或讓當權者易於管理。談及表演及向社會傳遞箇中理念的關係時,莫倩婷認為重點在於同理,「因為很多時候,社會在談論包容,已經是一種自上而下的角度,即我比你好,我必然比你有更多的空間,才可以包容你,但這件事本身很有階級觀念,為甚麼我們不換位思考,他們只是人數比較少而已。」劇場未必可以偉大到改變整個社會的狀況,至少是溝通的過程,一個進步的過程,去中心化地觀察每一個人的需要。莫倩婷又認為,本地藝文界的深度訪談是有必要的,在幫助藝術工作者梳理想法的同時,也可以傳達訊息予外界,盡力將一些抽象的概念以平易近人的方式靠近大眾。
發佈者:鄭 清琳,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02/24/%e3%80%8atodos-fest%e8%97%9d%e8%a1%93%e7%af%80-%e5%9c%a8%e7%8b%b9%e7%aa%84%e7%9a%84%e8%b7%af%e4%b8%8a%e7%b9%bc%e7%ba%8c%e5%89%8d%e8%a1%8c%e3%80%8b-%e5%b0%88%e8%a8%aa%e7%9f%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