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之大,不如啟程吧。”
提到加拿大,近代歷史上社會的討論熱點總是離不開移民政策和多元文化,身邊友人的眼中加拿大似乎是“很多華人聚居。”加拿大最大的城市——多倫多,坐落在安大略湖西北岸的南邊,安大略省的首府。筆者最近踏上了在多倫多的求學之路,接下來將在多倫多的心臟地區,探索其藝術文化內涵。
多倫多不僅是一個世界金融中心,亦是一座擁有豐富藝術文化歷史的城市,這裡擁有眾多博物館及藝術館,涵蓋各種主題和類型的作品,包括加拿大皇家博物館、安大略畫廊、當代藝術博物館、冰球名人堂及貝塔鞋類博物館等。除此之外,多倫多還是一個充滿街頭藝術的城市。包括Graffiti Alley,Kensington Market, Queen Street West等。
今天,筆者想帶大家走訪多倫多市中心南邊的一個公共藝術畫廊⸺The Power Plant Contemporary Art Gallery,這個畫廊於一九八七年正式開幕,位於多倫多港口的一個歷史悠久的工業建築中。畫廊前身曾是一座發電站,為城市提供電力。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這個建築處於廢棄狀態,面臨拆除的命運。一九八四年,多倫多市政府決定改造成公共藝術畫廊,以承載當代藝術作品的展示和呈現,現時為加拿大最重要的當代藝術機構之一,該區是一個重要的文化地標和旅遊景點,此地點吸引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
自成立以來,The Power Plant畫廊為當代藝術作品提供一個展示平台,讓藝術家、觀眾共同參與創作呈現。畫廊的展覽和項目涵蓋了廣泛的藝術形式,包括繪畫、雕塑、裝置藝術、影像、音頻和表演藝術等。此外,還會通過藝術家駐留計劃、教育項目和公共活動等方式參與當地社區和文化生活。
畫廊在今年暑假期間的展覽大致分為四主題。第一個展廳以“We did it to ourselves”為題,作品來自溫哥華藝術家Ron Terada。Ron Terada主要從事雕塑和繪畫創作,靈感大部分來自於現成的文字。系列作品名稱為“TL;DR”,主要是展出在二○二○年疫情期間,摘錄於科技新聞網站The Verge的新聞頭條(Headline),並利用《紐約時報》使用的獨特字體重塑,繪製出三百二十五幅作品。“TL;DR”是網絡用語,意思為“太長,沒看。”
作品表達了當今我們在面對新聞時的共同感受和慣性。在英文中,“Headline”指的是一種高度濃縮新聞內容、電報式的文字形式,其引導觀眾以怎樣的態度或立場接受新聞,而“Headline”如何吸引觀眾流量和網站點擊數,便要取決於新聞機構如何撰寫了。
記得,有兩幅作品內容分別是“Telling People to Delete Facebook Won’t Fix the Internet.,Facebook is Paying People to Shut Down Their Accounts Ahead of the Election.”確實反映了現在網絡世界的強大,在西方國家,網絡甚至會影響不同類型的選舉。不禁令筆者反思網絡媒體對真實生活的深遠影響,消息的真實性和虛假性均影響我們的情緒,媒體有可能為獲取更多的流量,選擇性報道或放大某個內容,資訊接受收者必須意識到信息的真實和客觀,並非得到百分之百保證。而現場導覽冊子中有一頁是提示大家要作“Fake News Detective”,簡單來說就先要檢查來源、出處等,再者是否有其他機構類似的內容,看內容的時候要看證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多個分析的面向等,最後再決定是否相信。綜觀而言,在這個每人都手持麥克風的年代,無論是新聞內容或其他渠道獲取的資訊,筆者認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所接受的資訊作審視和負責,保持批判性思維形成全面的認知相當重要,生活亦然。
第二部分“The Same Thing Looks Different”則是一位本地藝術家Jen Aitken的混凝土雕塑作品,她考慮到城市環境中移動時,與空間、形式和材料的關係。混凝土是常見的建築材料,現場除了展出真實的混凝土,還有木材製成的輪廓線,彷彿和觀眾的身體產生互動。Jen將雕塑作品動畫化,圖形在投影器的光線下不規則地持續地演化,回到原點,這些作品的面積其實是一樣的,又不一樣,彷彿是人生哲學之旅。
第三部分是一個群展覽,展出十二位不同族裔的本地藝術家作品,匯聚了藝術家們在殖民主義的餘波中創造的緊張關係,在希望和變革中渴望。其中一件看似地氈的作品,是創作者用電腦文字檔模仿阿富汗傳統地氈的做法,勾勒出自己的設計,然後送回阿富汗手製而成,地氈上每個節點都是由一個鍵入的字符轉化。反映出數字作品是一種基於過程的探索,繪畫作品則是對脆弱和恐懼的內在探究。第四部分則是供親子互動的工作坊,現場提供一些平面填色素材予小朋友發揮自己的配色想像,還有漫畫工作坊,參與者可以利用黏土和顏料創作屬於自己對家庭的藍圖。
在多倫多,一些著名及大型的博物館和藝廊均需收費(廿五歲以下免費),雖然是一個免費進場的藝廊,卻令筆者感受到場地規劃和策展的完整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最後,The Power Plant更提供獎學金和研究計劃以支持當地藝術家和學者的研究和創作。不禁想起澳門近年亦進行多個舊區活化等的項目,似乎在可持續發展性上遇到瓶頸,那麼相關實體或非牟利機構是否可以在制訂一些研究計劃的機會,共同探索本土的藝術價值呢?
發佈者:鄭 清琳,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3/08/25/the-power-plant-contemporary-art-gallery-%e4%ba%ba%e9%a1%9e%e8%88%87%e6%95%b8%e5%ad%97%e6%8a%80%e8%a1%93%e7%9a%84%e9%9d%a9%e5%91%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