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澳門管樂協會舉辦的第二十五屆澳門管樂藝術節之“雙城和鳴·港澳薩克管交流音樂會”(下稱“雙城和鳴”)於四月一日圓滿閉幕。活動匯聚澳門管樂協會薩克管重奏團、香港青年色士風樂團、Saxophonic Apprentices、男紫漢色士風樂隊四隊港澳薩克管團,一連兩日在氹仔嘉模墟及崗頂劇院表演,讓薩克管樂音奏響小城。
港澳薩克管文化交流
澳門管樂協會薩克管重奏團指揮呂瀚章是該次活動的發起人,早在疫情前,他便想與外地薩克管團舉辦交流活動。二○二三年,香港國際薩克斯管協會邀請澳門管樂協會薩克管重奏團赴港演出,呂瀚章受到多隊薩克管團的活力感染,誕生了“不如倒轉由我們邀請他們來澳演出”的想法,並在二○二四年成功把活動落地。
“雙城和鳴”是澳門管樂協會首次舉辦的大型薩克管活動,由室外音樂會、工作坊和室內音樂會三部分組成,共有四十多位薩克管樂手參與演出。香港青年色士風樂團指揮曾敏思直言,規模的龐大,她與成員及家長為此感到驚喜。呂瀚章笑語,“這次活動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
在活動策劃上,呂瀚章別具巧思。室內音樂會安排在百多年歷史的崗頂劇院中,讓參與者感受澳門的歷史文化魅力。同期舉行工作坊,以“薩克.魅力”為主題,向樂手介紹薩克管的發展脈絡,展現樂器音色的多元魅力。在氹仔嘉模墟舉辦的室外音樂會,讓樂手走出劇院、進入市區,實現“文化+旅遊”的效果,讓大眾接觸薩克管音樂的魅力,助力澳門建設“演藝之都”。
對於首次出外參與交流活動的男紫漢色士風樂隊和Saxophonic Apprentices,“雙城和鳴”無疑起着里程碑的作用。男紫漢色士風樂隊指揮鍾焯輝表示,很高興能夠離開香港表演。Saxophonic Apprentices成員鍾展朗認為,活動讓參與者了解港澳兩地的薩克管特色。他們的回響正反映“雙城和鳴”在港澳薩克管文化“走出去”與“引進來”上,起到了積極作用。
由童稚至銀齡
香港青年色士風樂團、Saxophonic Apprentices、男紫漢色士風樂隊三隊香港隊伍,具有鮮明的特色。香港青年色士風樂團來澳隊伍分為中團和高團,年齡段橫跨小學生至大學生。Saxophonic Apprentices是二○二三年初創的隊伍,由香港不同大專院校的音樂系學生組成。男紫漢色士風樂隊則以退休人士為成員。參演年齡最小者為八歲,最大者為七十七歲,兩者間相差了六十九歲,“雙城和鳴”真實地為幼、青、中、老樂手搭建了交流舞台,展現了不同年齡段薩克管樂手的風采。
現時,澳門管樂協會薩克管重奏團成員以中學生為主,呂瀚章透露未來想拓闊年齡層,讓更多澳門薩克管樂手參與,更分享澳門管樂協會薩克管重奏團成員黎正堃計劃推出銀齡薩克管團。
隨着老年化問題嚴重,銀齡藝術近年在各地逐漸發展,助力退休人士開展第二人生。“香港的銀齡藝術在十年前開始慢慢發展,現時有數隊以銀齡人士為主力的薩克管團。”鍾焯輝分享了香港的銀齡藝術發展狀況,澳門的銀齡藝術發展剛處於起步階段,今年舉辦的“第二十二屆澳門城市藝穗節——穗內有萃:城市銀齡藝術節”,似乎是銀齡藝術走進大眾視野的第一步,由舞蹈藝術率先發起“第一槍”。
在音樂方面,黎正堃發現市面上缺乏系統性薩克管團供長者參與。他正在教學薩克管成人班,學生年齡在五十五歲以上,因而計劃推出銀齡薩克管團,現階段學生已在作一些簡單的合奏訓練。
黎正堃在綵排及演出期間,一直默默觀察男紫漢色士風樂隊,亦與鍾焯輝交流。“我期望我的學生以後能像男紫漢色士風樂隊一樣演出,相信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這次“雙城和鳴”為澳門樂手及大眾展現了銀齡音樂的可能性,種子亦在不經不覺中植入觀眾與樂手的心中。
屬於管樂人的“暗號”
回歸活動本身,作為澳門初辦的大型薩克管交流活動,“雙城和鳴”讓港澳的薩克管文化得以交流。參與的三隊隊伍表示願意未來繼續參與,提出希望活動日子延長,增設更密集式的交流活動,邀請更多不同地方的薩克管團參與等反饋,讓“雙城和鳴”品牌更上一層樓。呂瀚章亦回應,未來期望繼續舉辦此類薩克管交流活動,突破“雙城”的框架,邀請來自兩岸四地和鄰近國家的團隊參與,甚至邀請大師級樂手與參與者一同合奏。
另一方面,本次活動最可貴的地方,展現了音樂藝術的包容性。崗頂劇院的音樂會最後,四十多位樂手共奏《殘酷天使的行動綱領》。這首發行於一九九五年的管樂入門必學樂曲,是屬於台上台下管樂人的“獨家暗號”。當樂音奏響時,無論是年齡抑或身份,這些標籤都會褪去,最終只剩下一群熱愛音樂的人的心靈在劇院中同頻共振,這是屬於音樂的“魔力”,所有音樂活動舉辦的最終目的。
發佈者:木寺,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4/04/25/%e4%bb%a5%e8%96%a9%e5%85%8b%e7%ae%a1%e5%af%a6%e7%8f%be%e5%90%8c%e9%a0%bb%e5%85%b1%e6%8c%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