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四日晚,由澳門青年交響樂團協會主辦的第十四屆澳門青交音樂節系列音樂會之一《琴弦對話,雙碩之會》在東方基金會展覽廳隆重舉行。兩位維也納進修的年輕音樂家,在演出中展現了澳門新生代音樂家的風采,可謂技藝嫻熟。整場音樂會在大提琴與鋼琴的默契配合中進行,令觀眾耳目一新。
此次音樂會場地的選擇頗具匠心,“以世遺景點為舞台”,給音樂會增添了歷史與文化氛圍。儘管展覽廳的藝術氣息為演出增色,該場地畢竟並非為音樂演出專門設計,聲效方面略顯不平衡。部分樂段因過多的回響,失去了細膩與層次感,尤其在情感起伏較大的段落時,顯得音效略有拖沓。或許這也對兩位年輕的音樂家在表現音樂時,造成了一定的制約。
從曲目編排及風格上來看,音樂會上半場曲目的份量比較重,三首作品大多是大提琴演奏的“重頭戲”;下半場則只有一首大篇幅作品,佈局上略顯“頭重尾輕”。作品涵蓋了從浪漫主義晚期到廿一世紀早期的作品,表現出跨越時間與地域的廣泛視野。整體風格仍以浪漫主義為主線貫穿,使得整場音樂會充滿了抒情氣息。
現場演奏以方嶸清的《林沖》開場。這首充滿中國式浪漫主義悲劇色彩的作品,取材自《水滸傳》中“林沖雪夜上梁山”,分為“踏雪”、“殺戮”與“夜奔”三段。作品通過大提琴豐富的音色表現,融合了傳統技法與現代演奏技巧,展現了林沖內心的掙扎與憤怒。尤其是大提琴在“忐忑與悲憤”部分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在“殺戮”段落中,演奏者似乎略顯收斂,未能完全展現出作品所需的激烈與戲劇性衝突,部分場景顯得略為克制。
福雷的《蝴蝶(巴比龍)》,作為一首帶有沙龍音樂風格的小品,充滿了浪漫詩意與溫情。這首作品具有複雜的技術段落,注重細膩的情感表達。演奏者在抒情段落的表現十分動人,音色溫暖流暢,如沐春風之感。然而,在炫技段落中,大提琴的運弓顯得略微拘謹,左手按弦,未能展現這首小品輕盈靈動的本質。
普朗克的《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是一部難度極高的作品,也是國際大提琴比賽的必演曲目之一,每位大提琴家都必須面對的技巧與情感雙重考驗。普朗克將二十世紀的和聲技巧與古典風格相結合,使得作品具有獨特的韻味。年輕演奏家在這部作品中的表現,展現出色的音樂感知力,尤其是大提琴演奏者,右手對運弓的觸點的應用比較扎實,左手大幅度換弦時,與右手的配合也相對自然流暢,對情感的把握值得稱讚,細膩的音色變化為這部作品增添層次感。但是舞台表演仍有進步的空間,偶爾換把會略顯生硬,高音部分也有可惜之處,筆者稍後分析。
格里格的《a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是下半場唯一的作品,格里格的《a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以其濃郁的挪威民族色彩,為音樂會畫上了一個動人的句號。相比上半場的高難度技巧展示,這部作品更多依賴於演奏者對音樂情感的把握。演奏者對音色的變化與音量的控制,均表現游刃有餘,大提琴與鋼琴之間的默契配合,使整場演奏平衡自然。尤其是作品中的抒情段落,充滿了北歐風情的獨特韻味,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音樂享受。但是在作品演奏的高音區部分,也顯示出了缺憾。
最後,從詮釋上看,本場音樂會以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為主題,但重心更多聚焦在大提琴的演繹上。曲目的選擇頗具匠心,涵蓋多首技術難度極高的作品,既是對演奏者技巧的挑戰,為其詮釋能力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間。
令人遺憾的是,大提琴的表現偶有瑕疵,特別是在高音部分,演奏的精準度和音色的把控略顯不足。這些舞台技術上的失誤,本不應出現在如此高水準的演出中。演出後,筆者有幸與大提琴演奏者交流,了解到問題的根源竟是由於器材受到澳門濕熱氣候的影響。與維也納乾燥氣候相比,澳門的濕度使得大提琴發生了微小變型,影響了手指高音區的表現。這一外在因素,為本次音樂會蒙上了些許遺憾的陰影。然而,演奏者的技巧和詮釋能力仍無可否認,面對突如其來的挑戰,他們的表現已然十分可貴。
整體而言,《琴弦對話,雙碩之會》展現澳門年輕音樂家的不凡實力。雖然在聲效和某些技巧處理上,仍有提升的空間,但兩位音樂家用他們的表演證明了對音樂的深刻理解與不懈追求。期待未來他們在更多專業舞台上繼續展現出色的表現,帶來更具深度與廣度的音樂演繹。
發佈者:寇嘉,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4/09/29/%e6%b5%aa%e6%bc%ab%e8%88%87%e6%8a%80%e8%97%9d%e7%9a%84%e4%ba%a4%e5%8c%af-%e3%80%8a%e7%90%b4%e5%bc%a6%e5%b0%8d%e8%a9%b1%ef%bc%8c%e9%9b%99%e7%a2%a9%e4%b9%8b%e6%9c%83%e3%80%8b%e4%bb%a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