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 / 受訪者提供

“一座古老浪漫的城市,四處佈滿歷史和傳統的足跡,擁有令人陶醉的景色和獨特的文化。”這是石俊在澳門工作生活的第十七年,他的系列作品《澳門 澳門》中的畫作,成功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二○二五年度美術個人創作項目資助。畫中,一位少女在東望洋燈塔炮台踱步。正如石俊所言:“創作風格與個人性格、風格和修養有關。”作品的每一元素,也與他的創作歷程息息相關。

繪畫是我的本能
石俊對繪畫的熱愛可謂“天生的”。早在幼稚園,他便對畫畫產生濃厚興趣,時常在媽媽的工作日記本上創作。他與油畫的淵源始於初中。他回憶道,當時無意中翻閱一本俄羅斯雜誌,看見一幅油畫。“這幅畫很真實,又不是相片。”那種栩栩如生的藝術表現,深深吸引他,由此激發對油畫創作的熱情。
在藝術創作路上,石俊始終抱持“求知若渴”的態度。他“貪婪”地汲取藝術養分,深受全山石、靳尚誼、劉文西等中國油畫家的影響。大學前,他的油畫創作主要依靠興趣臨摹,直至入讀武漢師範學院美術專業,才真正接受專業訓練。畢業後,他又前往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進修,這一階段成為他技術精進的重要時期。
職業生涯中,石俊曾在武漢和香港工作。談及前往澳門的契機,他分享道,四十二歲那年,他如常在外開畫畫攤檔,卻突然遇上颱風,狂風暴雨,狼狽地推着車仔四處走。“像個落湯雞一樣,我在那一刻想,自己四十二歲了,難道要這樣過一世嗎?”隨後,石俊決意前往澳門理工學院(現澳門理工大學)工作,並一直擔任專業油畫導師職務至今。
飄向南方小城
屈指一算,來自武漢的石俊已離鄉漂泊數十年。作為一個“異鄉人”,他對城市的感受格外敏感。尤其在傍晚,華燈初上,這份敏感更為鮮明。每逢此刻,他在街道上遙望大廈亮起的燈光,腦中構想家家戶戶共進晚餐的景象,隨後又聯想起自己在家鄉與家人團聚的溫馨時刻。
石俊剛來澳門不久時,觀看了一個印象深刻的電視MTV。“當時有一個唱歌的鏡頭,正好是傍晚,華燈初上,展現了人與城市的互動,我特別有感觸。”從那刻,他萌生了繪畫澳門的念頭,但一切都是朦朧的,像是水中撈月。“我覺得好看,有衝動想把它畫下來,但卻不知道(這種激動)究竟是源於哪裡。”
在小城生活的十多年,石俊不斷尋找和摸索自己繪畫澳門的方向。在二○二三年,《澳門 澳門》系列的創作隨着他與小城聯繫加深,亦默默孕育成型。
我眼中的澳門

“澳門是十分豐富的,包括方方面面。”石俊直言自己不是一個古板的人,曾嘗試多種的畫法,包括抽象,始終認為古典油畫的創作方式,才是最能傳遞他思想和觀點的形式。
“溫情、浪漫、含蓄”,他如是總結自己的風格,這也直接映射在他入選國家藝術基金的作品中。畫中的少女是石俊眼中擬人化的澳門,她象徵着純潔、活力及人們對於未來的憧憬。這位少女揉合了石俊的多個參考樣本,髮型、樣貌、服裝的細節,也經過長時間的琢磨。少女身上斜跨的風紅色包包是石俊的巧思,細看會發現包面上帶有中國刺繡紋飾,這象徵着澳門年輕一代所擁有的愛國情懷與民族自信。
少女漫步之地是東望洋燈塔炮台。在畫中,石俊並無照搬炮台的形象,將他對炮台的感知放大呈現。夕陽下的澳門全景,新葡京一帶的繁華景象,被巧妙地融入畫面,凸顯了澳門獨特的韻味與回歸後的蓬勃發展。整幅作品色調温暖,夕陽的餘暉輕柔地籠罩着少女與澳門的城市景觀,石俊對澳門的印象⸺“溫馨”。這份溫馨不僅停留在畫面上,更透過夕陽光芒傳遞到觀者的內心,帶來一種沉穩而充滿希望的感覺。
續以油畫記錄小城
自澳門教學以來,石俊因正職工作繁忙,只能在每日下班後的時間縫隙中創作,常常一畫就到深夜十一點。儘管時間有限,他對藝術的熱情與堅持從未減退。二○二四年,他的《澳門 澳門》系列第三幅作品屢獲佳績,先是代表澳門參與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隨後又榮獲國家藝術基金的支持。
這幅作品不僅得到了業界的廣泛認可,也深受觀展者喜愛。石俊分享道,中國美術館的工作人員告訴他,不少觀展者會特意模仿畫中少女的走路姿態,在畫作前拍照打卡。《澳門 澳門》作品在展覽期間,成為中國美術館的一個“打卡景點”,讓他感到驚喜及意外。
對於各界的熱烈回響,石俊感慨:“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特別感謝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對藝術創作的重視與支持,認為澳門良好的藝術創作氛圍,為藝術家提供了充份的發展空間。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讓他持續致力於創作事業,在藝術實踐路上奮力前行。未來,石俊將繼續延伸《澳門 澳門》系列,圍繞澳門的主題深入創作,以油畫記錄這座城市的鮮明面貌。



發佈者:木寺,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5/02/27/%e6%84%9f%e7%9f%a5%c2%b7%e6%be%b3%e9%96%80-%e5%b0%88%e8%a8%aa%e8%97%9d%e8%a1%93%e5%ae%b6%e7%9f%b3%e4%bf%8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