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創新多媒體藝術協會
法國藝術界盛事「Art Shopping 國際當代藝術沙龍 2025」於4月4日在巴黎羅浮宮卡爾賽廳舉行開幕式,並於4月5日至6日對外開放展覽。由本澳藝團「前瞻」創新多媒體藝術協會攜手12位本地藝術家,帶著多元藝術創作亮相國際舞台,呈現澳門中西文化交融的藝術風貌。
「沙龍」一詞源自法語 Salon,原是指法國上層階級住宅中華麗的會客廳。自十七世紀起,巴黎的許多文人雅士便將自家客廳打造成交流聚會的場所。這些沙龍的牆上常掛滿主人珍藏的藝術作品,前來參加的賓客多為詩人、音樂家、劇作家、畫家、評論家、政治人物等,大家志趣相投,圍坐交談,伴隨著音樂與飲品,在藝術的氛圍中暢所欲言。
這樣的沙龍文化後來逐漸影響歐美文化界,演變為藝術、思想與社交融合的場域。由此可見,在西方社會中,許多家庭都會在家中懸掛至少一幅藝術作品,不僅展現主人的品味與修養,也潛移默化地提升生活品質與審美眼光。
試想,若家中擺放著一件你所喜愛的藝術作品,每次視線觸及它時,都會感受到一種悅心的情緒,那是一種源自內在的美感共鳴,也是一種正能量的交流,悄然滋養著日常生活。
這種文藝文化一直流傳至今,尤其是法國巴黎是世界藝術之都,每年在巴黎舉辦的藝術展覽和國際沙龍多不勝數。「Art Shopping 沙龍」作為法國藝術界的年度盛事,以「親民價格、開放交流」為宗旨,吸引世界各地的畫廊、藝術家、藏家及愛好者雲集巴黎。此次澳門參展藝術家的藝術家包括:黄家龍、吳敏慧、梁潔雯、鄧國豪、林子筠、姚詠思、鄭慧蘭、方惠萍、楊美靜、葉偉濤、何沛珊和蔣靜華(排名不分先後),參與者熱心創作,合資參與誇國項目,期望將澳門的獨特藝術内涵帶到巴黎展示。展出作品類型多元,如油畫、攝影、版畫和水墨畫等,展現豐富的創作視角與藝術語彙。
旅居法國多年、本次項目的策劃人之一的「前瞻」理事長蔣靜華表示:「許多法國觀眾對澳門的認識仍停留在殖民歷史與博彩印象,希望透過今次的藝術沙龍展,打破這些刻板印象,讓世界看見澳門當代藝術的創造力。在展覽期間,觀眾對澳門獨特的文化背景表現出濃厚興趣,不少藏家駐足詢問創作理念與技法細節,也表示很難得能欣賞到來自澳門的原創藝術作品。」
「前瞻」創新多媒體藝術協會創辦於2019年,由策展人、藝術家、學者及文化傳播等專業人士組成,致力推動本地藝術創新與國際化,透過多媒體形式與策展合作,持續為澳門藝術家搭建國際交流的平台。本次參展不僅提升澳門藝術家的國際知名度,也促進澳門文化藝術走出本地、連結世界。
“前瞻”創新多媒體藝術協會於羅浮宮卡爾塞廳的展位



法國巴黎羅浮宮卡爾塞廳的入口及展場接待




是次展覽的宣傳圖像:

展出的藝術家照片:

藝術家的部分參展作品連解說:

梁潔雯
心田小品-紫葉花
絹本,礦物色
12 X 12 cm
2023
“心田小品”系列是潔雯近年的新作,緣於齋號“心田舍”,堅守在工作室日思夜作,漆黑中耕耘心中之田,以礦物色在絹本上創作高古雅緻的工筆畫,傳遞一種宋代意韻的氣息。在繁華都市下,她下意識地情願將生活中所見事物帶到古意工筆的世界裹,認為這過程能撫平燥底、自我療癒、繞過紛擾、撇去浮華等,觀照內心的空靈與安定。

林子筠
#超扁平#julialam_art #PARIS 1345
布面膠彩
30 x 30 cm
2025
林子筠作品以超扁平概念開創獨特視覺肌理,以全手工製版、切割、拼砌及噴繪等方式創作。構築一系列色彩飽和的城市場景,通過作品重現這些見證歷史的顯性文脈形態,營造當今城市幾何之中超扁平視野,透過色塊顆點開展保育與發展的對話,反思當代對城市輪廓的過度消費文化,尋覓超越現實的美好印記。

吳敏慧
肉蘋果 #02
攝影藝術微噴、紙本丙烯
2025
當植物攜帶著動物的生命,蘋果有了血肉的溫度,我們習以為常的記憶開始混淆。這種直接的視覺衝擊,讓我們既定所知的文明規律開始鬆動,我們也必須重新校準對於蘋果的感知,重新感受未知的混沌。

楊美靜
星球 1
氰版顯影、拼貼
36 X 24 cm
2021

何沛珊
神秘的方塊
板上油畫
30 x 30 cm x 6 張
2013
這是“增殖”系列板上油畫的其中六幅,“增殖”系列表現純粹想像的有機形體的各種生長、繁殖、運動的過程,作者通過照相寫實的手法,在每一個“方塊”上刻劃一個生命體的“肖像”,運用對比色,希望達到主體從背景中凸顯出來的效果,這些方塊是作者對童年時玩具——積木的回憶,它們現在成了構圖的元素,這幅畫以解構主義的形式,隨時重構成另一幅畫,它們既像植物又像生物的形態給予觀衆想象的空間,此作品亦被製作成立體動畫,“生物們”在空間中隨音樂舞動。
請瀏覽視頻鏈接:https://www.instagram.com/arthpsdonna/reel/DHjVhrsMGFl/

黃家龍
守護者
鉛筆、雕塑土、丙烯
30 x 24 cm
2025
疫情後開始將靈修練習視覺化,屬於個人的世界觀和信仰的探索。創作手法上藝術家本身對於黏土有深刻的感情,對於質感色調都充滿着個人回憶,特別在觸覺上承載了作者人生最重要的體驗。

蔣靜華
「遇見」系列之
「羅浮宮」
數碼設色紙本拼貼銅版蝕刻法
35 x 23 cm
2014
羅浮宫是我到巴黎必去的地方,裡面收藏了我最喜愛的幾位在西方藝術史上的偉人畫家傑作。

鄭慧蘭
花說
數碼繪圖、藝術微噴
32 x 32 cm
2022

葉偉濤
時間的形塑 001
紙本水彩、胡桃墨水
40 x 30 cm
2025
每個人的存在皆與其成長的環境和經歷密不可分,這些元素形塑了獨特的個性與價值觀,直接形成了每一個人的獨特存在。畫作透過視覺語言,以花磚象徵每一獨特的瞬間與經歷,捕捉這些無形的連結,展現生命與環境交織的深刻意義。

鄧國豪
無題風景 1
數碼攝照
33 x 33 cm
2024
透過觀察和記錄文明社會中命名的空間,我旨在透過攝影來理解人造景觀的含義。人們被限制在所謂的多元文化幻想之中,而這種幻想只是建立在大多數人的生活方式之上。相反,人類內在的個人化細節和可能性是透過體驗文化的發展而顯露出來的。

方惠萍
遊戲水墨(一)
水墨
33 x 33 cm
2025
遊戲水墨系列中,嘗試將傳統水墨的靈動與現代抽象的表現形式相結合,創造出一種既熟悉又新穎的視覺語言。
「遊戲」是這一系列的核心概念——它既是對水墨媒材的自由實驗,也是對創作過程本身的反思。通過筆觸的輕重、墨色的濃淡,以及水與墨在紙上的自然流動,我試圖捕捉一種即興的、無拘無束的狀態。每一幅作品都是一場與媒材的對話,既是控制,也是放手;既是計劃,也是偶然。

姚詠思
述(No.1)
混合媒材
30 X 45 cm
2025
截取生活中的一段時間,「時間」抽象的概念用具象的線描寫在「物」上,「時間」變成可觀的「物」,「物」上的線條與符號描述著事件的經過。

發佈者:Advertis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fantasiamacau.com/2025/04/11/%e6%be%b3%e9%96%80%e8%97%9d%e8%a1%93%e5%ae%b6%e4%bd%9c%e5%93%81%e5%b7%b4%e9%bb%8e%e7%be%85%e6%b5%ae%e5%ae%ae%e5%b1%95%e5%87%ba/